兵不血刃

成語拼音

bīng bù xuè rèn

兵不血刃成語解釋

兵:武器;刃:刀劍等的鋒利部分。兵器上沒有沾上血。形容未經戰鬥就輕易取得了勝利。

典故出處

《荀子·議兵》:“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成語典故

東晉的屯騎校尉郭默作戰勇敢,曾與後趙的建立者石勒等作過戰,石勒等都很怕他。但此人一貫驕橫跋扈,把誰都不放在眼裏,有一次因爲泄私憤竟然殺死了平南將軍劉胤。事後,還大膽僞造詔書,誣諂劉胤謀反,向各州郡通報。這件事暴露後宰相王導怕朝廷無力懲處他,不但不向他問罪,反而加封他的官職。  陶侃知道這件事後,一方面上書朝廷請求討伐郭默,一方面寫信給王導,要求他採取果斷措施。信中有兩句話寫得非常有力:“郭默殺害州官,朝廷就任命他當州官。難道他殺害宰相,也就讓他當宰相不成!”  王導讀了這封信,受到很大的觸動,便派了陶侃率軍去討伐郭默。郭默深知陶侃領兵作戰十分厲害,聽說他親自來討伐,非常焦急,打算率軍離開江州南下。但陶侃出兵神速,郭默還未離城,陶侃的大軍就已經將江州團團圍住。  郭默想固守城池,但又知道自己不是陶侃對手,怕城破後難逃性命;想開城門投降,又怕朝廷要殺他的頭,真是左右爲難。他手下的一名叛將見大勢已去,將他逮捕後開城門投降。陶侃終於不戰而取得勝利,平定了這次叛亂。

成語造句

在這場商業競爭中,他憑藉着過人的智慧和策略,兵不血刃地擊敗了對手,贏得了市場份額。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發生過這樣一段故事。 春秋時期,楚國日益強大,楚文王野心勃勃,渴望擴張領土。當時,蔡國和息國是兩個相鄰的小國,關係密切。蔡侯娶了息侯的夫人的妹妹,這本應是兩國友好的契機。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卻打破了這種平靜。 有一天,息侯的夫人路過蔡國,蔡侯見到她的美貌後,舉止輕浮,言語不遜。息侯得知此事後,怒不可遏,決定報復蔡侯。但息國實力弱小,無法單獨對抗蔡國,於是息侯心生一計。 息侯派遣使者向楚國進言,說蔡國自恃與齊國關係好而不服楚國,如果楚國佯裝攻打息國,息國向蔡國求救,蔡國肯定會出兵相助,那時楚國便可乘機攻打蔡國。楚文王聽後覺得此計甚妙,便依計行事。 果然,當楚國假裝進攻息國時,息侯向蔡侯求救,蔡侯毫不猶豫地率領軍隊前來救援。蔡軍毫無防備地進入了楚軍的埋伏圈,楚軍輕而易舉地擊敗了蔡軍,俘虜了蔡侯。 楚文王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將蔡侯帶回楚國囚禁起來。蔡侯在被囚禁期間,對息侯恨之入骨,他深知楚國的強大,於是決定利用楚文王來報復息侯。 蔡侯在楚文王面前大肆誇讚息侯夫人的美貌,使得楚文王對息侯夫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久後,楚文王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逼迫息國投降,並強行帶走了息侯夫人。 就這樣,楚國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蔡國和息國,達到了擴張領土的目的,可謂是兵不血刃。而息侯和蔡侯因爲各自的衝動和算計,最終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這段歷史故事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它讓我們明白,在國際關係和人際交往中,衝動和報復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我們應該以和平、理性和智慧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避免因一時的意氣用事而引發衝突和戰爭。同時,也提醒我們要保持警惕,不要輕易被他人利用,以免陷入危險的境地。楚國憑藉其強大的實力和巧妙的策略,實現了兵不血刃的勝利,這也展示了在複雜的政治和軍事局面中,智慧和謀略的重要性。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而這些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將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反思。

兵不血刃-成語圖片

兵不血刃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