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
成语拼音
- lè bù sī shǔ
乐不思蜀成语解释
-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典故出处
-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成语典故
-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成语造句
- 他来到了这个繁华的城市后,沉迷于各种娱乐活动,简直是乐不思蜀,完全忘记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目标。
成语故事
- 刘禅降魏之后,被带到了洛阳。曹魏对他还算不错,封他为安乐公,还赏赐了宅邸和许多财物。刘禅就在这洛阳城中过起了看似安逸的生活。
有一次,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故意让人表演蜀地的歌舞。在场的蜀汉旧臣们看到这些熟悉的表演,都不禁想起了亡国之痛,个个泪流满面,悲伤不已。然而刘禅却看得津津有味,还满脸笑容,丝毫没有悲伤的样子。
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地吗?”刘禅却笑嘻嘻地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回答让司马昭都感到十分惊讶,也让在场的蜀汉旧臣们摇头叹息。
刘禅的行为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有人认为他是真的胸无大志,沉迷享乐,忘记了亡国之耻和祖宗基业;也有人觉得他这是一种自保的策略,故意表现出一副毫无志向的样子,以此来消除司马昭的猜忌,从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其实,刘禅自幼生长在宫廷之中,虽然有诸葛亮等贤臣辅佐,但他本身缺乏治国理政的才能和魄力。在蜀汉后期,面对曹魏的强大压力,他无力应对,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而到了洛阳之后,他或许是意识到自己已无复国的可能,又或许是真的生性贪图享乐,便选择了这种看似无忧无虑的生活。
历史上像刘禅这样的亡国之君并不少见。比如南唐后主李煜,在亡国后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虽然心中充满了悲哀和无奈,但却无力改变现状。与刘禅不同的是,李煜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诗词之中,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词作。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后来就常用来形容那些沉迷于享乐,忘记了自己的根本和责任的人。它也提醒着人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不能因为一时的安逸而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而不是轻易地放弃和沉沦。刘禅的故事,既是一个历史的教训,也是对后人的一种警示。
乐不思蜀-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