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

成語拼音

lè bù sī shǔ

樂不思蜀成語解釋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

典故出處

《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

成語典故

三國時期,劉備佔據蜀地,建立蜀國。他死後,兒子劉禪繼位,又稱劉阿斗。劉禪昏庸無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國就被魏所滅。劉禪投降後,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個食俸祿無實權的“安樂公”稱號,並將他遷居魏國京都許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無實權,掌大權的是司馬昭。在一次宴會上,司馬昭當着劉禪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劉禪隨從人員想到滅亡的故國,都非常難過,劉禪卻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他一點兒也不想念蜀國。  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樂不思蜀”這個成語。

成語造句

他來到了這個繁華的城市後,沉迷於各種娛樂活動,簡直是樂不思蜀,完全忘記了自己原本的生活目標。

成語故事

劉禪降魏之後,被帶到了洛陽。曹魏對他還算不錯,封他爲安樂公,還賞賜了宅邸和許多財物。劉禪就在這洛陽城中過起了看似安逸的生活。 有一次,司馬昭設宴招待劉禪,故意讓人表演蜀地的歌舞。在場的蜀漢舊臣們看到這些熟悉的表演,都不禁想起了亡國之痛,個個淚流滿面,悲傷不已。然而劉禪卻看得津津有味,還滿臉笑容,絲毫沒有悲傷的樣子。 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還思念蜀地嗎?”劉禪卻笑嘻嘻地回答:“此間樂,不思蜀也。”他的回答讓司馬昭都感到十分驚訝,也讓在場的蜀漢舊臣們搖頭嘆息。 劉禪的行爲引起了很多人的議論。有人認爲他是真的胸無大志,沉迷享樂,忘記了亡國之恥和祖宗基業;也有人覺得他這是一種自保的策略,故意表現出一副毫無志向的樣子,以此來消除司馬昭的猜忌,從而保全自己的性命。 其實,劉禪自幼生長在宮廷之中,雖然有諸葛亮等賢臣輔佐,但他本身缺乏治國理政的才能和魄力。在蜀漢後期,面對曹魏的強大壓力,他無力應對,最終導致了國家的滅亡。而到了洛陽之後,他或許是意識到自己已無復國的可能,又或許是真的生性貪圖享樂,便選擇了這種看似無憂無慮的生活。 歷史上像劉禪這樣的亡國之君並不少見。比如南唐後主李煜,在亡國後也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他雖然心中充滿了悲哀和無奈,但卻無力改變現狀。與劉禪不同的是,李煜將自己的情感寄託於詩詞之中,留下了許多感人至深的詞作。 “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後來就常用來形容那些沉迷於享樂,忘記了自己的根本和責任的人。它也提醒着人們,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不能因爲一時的安逸而忘記了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要保持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而不是輕易地放棄和沉淪。劉禪的故事,既是一個歷史的教訓,也是對後人的一種警示。

樂不思蜀-成語圖片

樂不思蜀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