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师袭远

成语拼音

láo shī xí yuǎn

劳师袭远成语解释

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在郑国的留守官员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他已负责郑国京城北门的防务,要是派兵来偷袭一定成功。秦穆公不听蹇叔劳师袭远不会成功的主张,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郑,结果中了伏击,三人被俘。

成语造句

虽然这次行动看似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劳师袭远存在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会导致得不偿失的结果。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秦国想要攻打郑国。秦穆公不顾大臣蹇叔的极力劝阻,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大将率领大军出征。 秦军一路向东进发,当他们快要到达郑国时,恰好遇到了郑国的一位名叫弦高的商人。弦高得知秦军的来意后,急中生智,他一面派人飞速回国报告郑穆公,一面自己假扮成郑国的使者,赶着十二头牛去慰劳秦军。孟明视等将领以为郑国已经知道了秦军的行动并且做好了准备,攻打郑国已经难以取得成功。 于是,秦军便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但他们又不想空手而归,便顺手灭掉了滑国。这一举动引起了晋国的不满。晋国认为秦军劳师远征,疲惫不堪,且灭掉滑国是不道义的行为,便决定在崤山设伏袭击秦军。 当秦军毫无防备地经过崤山时,早已埋伏在此的晋军突然杀出。秦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全军覆没,三位将领也都被俘虏。经此一役,秦国损失惨重。 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劳师袭远”的弊端。在军事行动中,长途跋涉去袭击远方的敌人,往往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风险。军队容易疲惫,补给也可能困难重重,而且还容易暴露行踪,给敌人以可乘之机。正如秦国此次行动,不仅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还遭遇了惨败。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都说明了在没有充分准备和有利条件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劳师袭远”的行动是不明智的。 而弦高的机智应对,也为我们展现了在面对危机时,冷静思考、灵活应变的重要性。他凭借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保护了郑国,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灾难。同时,晋国抓住秦军的弱点进行伏击,也体现了对敌人行动准确判断和果断出击的意义。 “劳师袭远”这个成语提醒着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谨慎考虑,权衡利弊,避免盲目行动带来的不良后果。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决策和行动时,更需要全面评估各种因素,确保行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的局面中把握主动,取得成功。

劳师袭远-成语图片

劳师袭远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