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師襲遠
成語拼音
- láo shī xí yuǎn
勞師襲遠成語解釋
- 發動軍隊襲擊遠方的敵人,多指冒險的軍事活動。
典故出處
-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秦國在鄭國的留守官員杞子派人告訴秦穆公他已負責鄭國京城北門的防務,要是派兵來偷襲一定成功。秦穆公不聽蹇叔勞師襲遠不會成功的主張,派大將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率軍攻鄭,結果中了伏擊,三人被俘。
成語造句
- 雖然這次行動看似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勞師襲遠存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可能會導致得不償失的結果。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秦國想要攻打鄭國。秦穆公不顧大臣蹇叔的極力勸阻,派孟明視、西乞術和白乙丙三位大將率領大軍出征。
秦軍一路向東進發,當他們快要到達鄭國時,恰好遇到了鄭國的一位名叫弦高的商人。弦高得知秦軍的來意後,急中生智,他一面派人飛速回國報告鄭穆公,一面自己假扮成鄭國的使者,趕着十二頭牛去慰勞秦軍。孟明視等將領以爲鄭國已經知道了秦軍的行動並且做好了準備,攻打鄭國已經難以取得成功。
於是,秦軍便放棄了攻打鄭國的計劃。但他們又不想空手而歸,便順手滅掉了滑國。這一舉動引起了晉國的不滿。晉國認爲秦軍勞師遠征,疲憊不堪,且滅掉滑國是不道義的行爲,便決定在崤山設伏襲擊秦軍。
當秦軍毫無防備地經過崤山時,早已埋伏在此的晉軍突然殺出。秦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軍覆沒,三位將領也都被俘虜。經此一役,秦國損失慘重。
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勞師襲遠”的弊端。在軍事行動中,長途跋涉去襲擊遠方的敵人,往往會面臨諸多困難和風險。軍隊容易疲憊,補給也可能困難重重,而且還容易暴露行蹤,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正如秦國此次行動,不僅沒有達到最初的目的,還遭遇了慘敗。歷史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都說明了在沒有充分準備和有利條件的情況下,貿然進行“勞師襲遠”的行動是不明智的。
而弦高的機智應對,也爲我們展現了在面對危機時,冷靜思考、靈活應變的重要性。他憑藉自己的智慧成功地保護了鄭國,避免了一場可能的災難。同時,晉國抓住秦軍的弱點進行伏擊,也體現了對敵人行動準確判斷和果斷出擊的意義。
“勞師襲遠”這個成語提醒着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要謹慎考慮,權衡利弊,避免盲目行動帶來的不良後果。尤其是在涉及到重大決策和行動時,更需要全面評估各種因素,確保行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複雜的局面中把握主動,取得成功。
勞師襲遠-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