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兵秣马

成语拼音

lì bīng mò mǎ

厉兵秣马成语解释

厉:同“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马。形容准备战斗。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晋国联合围攻郑国,郑国派大臣烛之武单独与秦国结盟,按约秦国派杞子、逢孙和杨孙率军驻在郑国,秦国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国要秦穆公出兵,秦军就大举进攻,郑国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国,秦国只好攻打滑国。

成语造句

为了在这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队员们一直在努力训练,做足了准备,可谓是厉兵秣马。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在一个名为卫国的国家里,有一位年轻而有抱负的将军名叫卫鞅。 卫鞅自幼聪慧,对兵法和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深入的研究。他深知要想在这个战乱的时代立足,必须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于是,他开始积极地筹备和训练军队。 卫鞅对士兵们严格要求,每天都让他们进行艰苦的训练。他亲自指导士兵们练习各种战术和武艺,从射箭到格斗,从骑马到布阵,无一不精心教导。同时,他也注重士兵们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保家卫国的重要性和荣誉感。 在训练的同时,卫鞅还积极地筹备各种武器和装备。他派遣专人去收集优质的木材和金属,打造锋利的兵器和坚固的铠甲。他还组织士兵们饲养和训练战马,确保在战斗中有足够的马力支持。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卫国的军队逐渐变得强大起来。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武艺高强,战马也膘肥体壮,威风凛凛。卫鞅知道,现在是时候展示他们的实力了。 有一次,邻国郑国对卫国发动了侵略。卫鞅带领着他精心训练的军队出征迎敌。在战场上,卫国的士兵们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斗志。他们凭借着精湛的武艺和默契的配合,一次次地击败了郑国的军队。 最终,卫国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成功地保卫了自己的国家。卫鞅的名字也因此传遍了整个诸侯国,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从那以后,卫鞅继续厉兵秣马,不断地提升卫国军队的实力。他的努力使得卫国在诸侯中逐渐崛起,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强国。而“厉兵秣马”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积极准备战斗,或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做好充分准备。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豪杰都曾以这样的精神和态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就如同卫鞅一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准备,在关键时刻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 在现代社会,“厉兵秣马”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需要我们保持积极进取的态度,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厉兵秣马-成语图片

厉兵秣马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