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兵秣馬
成語拼音
- lì bīng mò mǎ
厲兵秣馬成語解釋
- 厲:同“礪”,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好馬。形容準備戰鬥。
典故出處
-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秦國、晉國聯合圍攻鄭國,鄭國派大臣燭之武單獨與秦國結盟,按約秦國派杞子、逢孫和楊孫率軍駐在鄭國,秦國退兵。杞子派人偷偷回國要秦穆公出兵,秦軍就大舉進攻,鄭國商人弦高冒充使臣警告秦國,秦國只好攻打滑國。
成語造句
- 爲了在這次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隊員們一直在努力訓練,做足了準備,可謂是厲兵秣馬。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在一個名爲衛國的國家裏,有一位年輕而有抱負的將軍名叫衛鞅。
衛鞅自幼聰慧,對兵法和軍事有着濃厚的興趣和深入的研究。他深知要想在這個戰亂的時代立足,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他開始積極地籌備和訓練軍隊。
衛鞅對士兵們嚴格要求,每天都讓他們進行艱苦的訓練。他親自指導士兵們練習各種戰術和武藝,從射箭到格鬥,從騎馬到佈陣,無一不精心教導。同時,他也注重士兵們的思想教育,讓他們明白保家衛國的重要性和榮譽感。
在訓練的同時,衛鞅還積極地籌備各種武器和裝備。他派遣專人去收集優質的木材和金屬,打造鋒利的兵器和堅固的鎧甲。他還組織士兵們飼養和訓練戰馬,確保在戰鬥中有足夠的馬力支持。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衛國的軍隊逐漸變得強大起來。士兵們個個精神抖擻,武藝高強,戰馬也膘肥體壯,威風凜凜。衛鞅知道,現在是時候展示他們的實力了。
有一次,鄰國鄭國對衛國發動了侵略。衛鞅帶領着他精心訓練的軍隊出征迎敵。在戰場上,衛國的士兵們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和頑強的鬥志。他們憑藉着精湛的武藝和默契的配合,一次次地擊敗了鄭國的軍隊。
最終,衛國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成功地保衛了自己的國家。衛鞅的名字也因此傳遍了整個諸侯國,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和讚賞。
從那以後,衛鞅繼續厲兵秣馬,不斷地提升衛國軍隊的實力。他的努力使得衛國在諸侯中逐漸崛起,成爲了一個不可忽視的強國。而“厲兵秣馬”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積極準備戰鬥,或爲完成某項任務而做好充分準備。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英雄豪傑都曾以這樣的精神和態度去追求自己的目標和理想,爲國家和民族的繁榮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就如同衛鞅一般,通過不懈的努力和準備,在關鍵時刻展現出強大的力量,成就一番輝煌的事業。
在現代社會,“厲兵秣馬”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無論是個人的成長還是國家的發展,都需要我們保持積極進取的態度,不斷地學習和積累,爲未來的挑戰做好充分的準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實現自己的夢想和目標。
厲兵秣馬-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