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定罪
成语拼音
- lùn xīn dìng zuì
论心定罪成语解释
- 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
典故出处
- 无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司法实践中,绝不能凭借主观臆断去行事,否则就容易出现论心定罪这种违背公正和法治精神的情况。
成语故事
- 在汉朝时期,有一位官员名叫董仲舒。他学识渊博,对法律和道德有着深刻的见解。
当时的法律体系虽然较为完备,但在执行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董仲舒认为,单纯依据法律条文来定罪并不总是公正的,还需要考虑到人的内心动机和真实想法。
有一次,发生了一起案件。一个人因为一时冲动打了别人,但他事后非常后悔,并且积极地向受害者道歉和赔偿。按照当时的法律,打人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然而,董仲舒在审理这个案件时,并没有仅仅依据法律条文就轻易地给这个人定罪。
他深入地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和这个人的内心想法。他发现这个人平日里并非凶恶之徒,这次打人也是事出有因,并且在事后表现出了极大的悔意和改正的决心。董仲舒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不以严格的法律条文来定罪,而是综合考虑这个人的内心状态和后续表现。
他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和反对,他们认为董仲舒违背了法律的严肃性。但董仲舒据理力争,他引用了古代圣贤的事例来说明,真正的公正不仅仅是机械地执行法律,更要探究人的内心。他说:“法律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如果只是刻板地依据条文,而不考虑具体情况,那反而会造成不公正的结果。”
最终,董仲舒的观点得到了一些有识之士的认可和支持。他所倡导的“论心定罪”的理念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这一理念强调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罪时,不能仅仅看表面的行为,而要深入探究其内心的动机和真实想法,更加全面和公正地进行定罪和量刑。
董仲舒的这一举措,对汉朝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使得法律在执行过程中更加人性化,也更加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道德观念。“论心定罪”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提醒着人们在评判他人时,要保持客观和深入,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在后来的历史中,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强调在处理事情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人的内心和动机,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和正义。
论心定罪-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