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而不宣

成语拼音

mì ér bù xuān

秘而不宣成语解释

宣公开说出。保守秘密,不肯宣布。

典故出处

《三国志·魏志·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成语典故

泛音既有如此妙论,如何谱上都无此说?他却秘而不宣,是个甚么意思。★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三回

成语造句

这件事情他一直守口如瓶,其实就是秘而不宣,谁也不知道背后的真相。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名为郑国的诸侯国。郑国内有一位智慧超群的大臣,名为祭足。 当时,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想要扩张领土,他将目光瞄准了邻国许国。许国虽然是个小国,但也有着自己的防御力量。郑庄公深知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于是在国内精心挑选了一批优秀的将领和士兵。 祭足便是其中之一,他凭借着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在军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出征前,郑庄公召集众将商议作战计划,然而祭足却对自己的一些想法秘而不宣。他认为在战争中,过早地暴露全部策略可能会给敌人可乘之机。 当郑国的军队兵临许国城下时,许国顽强抵抗,战争陷入了僵持阶段。这时,祭足开始实施他早已谋划好的计策。他暗中派遣了一支奇兵,绕到了许国的后方,出其不意地发起了攻击。许国军队顿时阵脚大乱,郑国军队趁机全面进攻,最终成功攻破了许国的城池。 在这场战争中,祭足的秘而不宣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如果他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计划公之于众,那么许国必然会有所防备,战争的结果可能就会截然不同。正如《孙子兵法》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祭足正是运用了这种策略,才使得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后来,“秘而不宣”这个成语便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将重要的事情或计划隐瞒起来,不对外公布。它提醒着人们,在某些情况下,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和保密性,能够在竞争或冲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优势。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善于分辨他人的秘而不宣,以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被动局面。

秘而不宣-成语图片

秘而不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