祕而不宣

成語拼音

mì ér bù xuān

祕而不宣成語解釋

宣公開說出。保守祕密,不肯宣佈。

典故出處

《三國志·魏志·董昭傳》祕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

成語典故

泛音既有如此妙論,如何譜上都無此說?他卻祕而不宣,是個甚麼意思。★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三回

成語造句

這件事情他一直守口如瓶,其實就是祕而不宣,誰也不知道背後的真相。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名爲鄭國的諸侯國。鄭國內有一位智慧超羣的大臣,名爲祭足。 當時,鄭國的國君鄭莊公想要擴張領土,他將目光瞄準了鄰國許國。許國雖然是個小國,但也有着自己的防禦力量。鄭莊公深知這場戰爭的重要性,於是在國內精心挑選了一批優秀的將領和士兵。 祭足便是其中之一,他憑藉着自己的謀略和智慧,在軍中有着很高的威望。在出徵前,鄭莊公召集衆將商議作戰計劃,然而祭足卻對自己的一些想法祕而不宣。他認爲在戰爭中,過早地暴露全部策略可能會給敵人可乘之機。 當鄭國的軍隊兵臨許國城下時,許國頑強抵抗,戰爭陷入了僵持階段。這時,祭足開始實施他早已謀劃好的計策。他暗中派遣了一支奇兵,繞到了許國的後方,出其不意地發起了攻擊。許國軍隊頓時陣腳大亂,鄭國軍隊趁機全面進攻,最終成功攻破了許國的城池。 在這場戰爭中,祭足的祕而不宣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如果他一開始就將自己的計劃公之於衆,那麼許國必然會有所防備,戰爭的結果可能就會截然不同。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祭足正是運用了這種策略,才使得鄭國在這場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後來,“祕而不宣”這個成語便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將重要的事情或計劃隱瞞起來,不對外公佈。它提醒着人們,在某些情況下,保持一定的神祕感和保密性,能夠在競爭或衝突中獲得意想不到的優勢。同時,也告誡人們要善於分辨他人的祕而不宣,以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陷入被動局面。

祕而不宣-成語圖片

祕而不宣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