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实相副
成语拼音
- míng shí xiāng fù
名实相副成语解释
- 名声和实际一致。
典故出处
- 汉·陆粹《为曹公与孔融书》昔国家东迁,文举盛叹鸿豫名实相副,综达经学,出于郑玄,又明《司马法》;鸿豫亦称文举奇逸博闻。”
成语典故
- 又如臣下有所建议,君主便叫他去做,看他能照所说的作到否。名实相副的赏;否则罚。★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
成语造句
- 他在工作中的表现,让所有人都认可了他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名实相副。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叫陈国。陈国有一位贤明的君主,他致力于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福祉。
这位君主深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德才兼备的臣子。于是,他广纳贤才,希望能找到真正有能力、有品德的人来辅佐他。
在众多的求职者中,有一个年轻人引起了君主的注意。这个年轻人名叫李明,他相貌堂堂,言辞不凡,对国家大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君主对他进行了一番考察,发现他确实有一些真才实学,便决定任用他为大臣。
李明上任后,开始积极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和建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君主渐渐发现李明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他有时候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而忽略了实际的行动。
有一次,国家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生活困苦,急需朝廷的援助。君主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李明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他愿意承担起救灾的重任。他夸下海口,说自己一定能妥善解决这个问题,让百姓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君主对李明的承诺寄予了厚望,然而,事实却让他大失所望。李明在救灾的过程中,虽然表面上做了一些工作,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解决百姓的困难。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让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好名声上,而不是真心实意地为百姓着想。
最终,旱灾虽然过去了,但百姓们对李明的行为非常不满。君主也意识到,李明虽然有名气,但他的实际行动却与他的名声不相符。君主想起了一句古语:“名副其实者,其行必端;名不副实者,其行必乱。”他意识到,李明就是一个名不副实的人。
君主决定不再重用李明,而是开始寻找真正名实相副的人才。他明白,只有那些既有能力又有品德,名声和实际行动相一致的人,才能够真正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
经过一番努力,君主终于找到了一些真正优秀的臣子。这些臣子们不仅有才华,而且脚踏实地,一心一意为国家和百姓服务。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陈国变得越来越繁荣富强,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名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的实际行动。只有做到名实相副,才能真正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名实相副-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