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成语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bù jiàn yú xīn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成语解释
- 目光敏锐,可以看清鸟兽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为人精明,只看到小节,看不到大处。
典故出处
- 先秦·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处理问题时,我们不能像某些人那样,只关注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而忽略了整体大局,正所谓明察秋毫,不见舆薪。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这位国君自认为自己目光敏锐,能够洞察一切细微之处。
有一次,他在处理政务时,对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格外关注,甚至能发现官员们呈上的文书中极小的错别字和格式不规范之处。他常常以此为傲,觉得自己明察秋毫,对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然而,与此同时,国内却出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百姓们生活困苦,很多地方因为天灾人祸而收成锐减,导致饥荒蔓延。但这位国君却对此毫无察觉,依旧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明察秋毫”之中。
一位忠诚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向国君进谏。大臣来到国君面前,诚恳地说道:“国君啊,您虽然能够看到那些细微的东西,可是对于关乎百姓生计的大事,却如同不见舆薪啊。如今百姓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们应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解决这些重大问题上,而不是只关注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
国君听后,一开始有些不悦,但经过深思熟虑,他意识到大臣的话是有道理的。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己过于注重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于是,国君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他不再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那些细枝末节上,而是亲自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的疾苦,积极采取措施改善民生。他组织人力物力去救助受灾的百姓,努力恢复农业生产,还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百姓的政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国内的情况逐渐好转,百姓们的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而国君也真正明白了,所谓的“明察秋毫”,如果不能用在正确的地方,那也只是徒有其名;而“不见舆薪”则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从此,他更加注重全局和长远的利益,不再被那些表面的细节所迷惑,成为了一位真正有作为的国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看待事物时,我们不能只关注那些表面的、细微的东西,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实质性的问题。我们要有全局观念,能够分清主次,不能像这位国君一开始那样,明察秋毫却不见舆薪,否则就会因小失大,影响到整个大局的发展。正如《荀子·大略》中所说:“先事虑事,先患虑患。”我们应该着眼于长远,从整体出发,全面地看待问题,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动。
明察秋毫,不见舆薪-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