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成語拼音
- míng chá qiū háo,bù jiàn yú xīn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成語解釋
- 目光敏銳,可以看清鳥獸的毫毛,而看不到一車柴草。比喻爲人精明,只看到小節,看不到大處。
典故出處
- 先秦·孟軻《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處理問題時,我們不能像某些人那樣,只關注一些細枝末節的東西而忽略了整體大局,正所謂明察秋毫,不見輿薪。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君。這位國君自認爲自己目光敏銳,能夠洞察一切細微之處。
有一次,他在處理政務時,對一些細枝末節的問題格外關注,甚至能發現官員們呈上的文書中極小的錯別字和格式不規範之處。他常常以此爲傲,覺得自己明察秋毫,對任何事情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然而,與此同時,國內卻出現了一些嚴重的問題。百姓們生活困苦,很多地方因爲天災人禍而收成銳減,導致饑荒蔓延。但這位國君卻對此毫無察覺,依舊沉浸在自己所謂的“明察秋毫”之中。
一位忠誠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決定向國君進諫。大臣來到國君面前,誠懇地說道:“國君啊,您雖然能夠看到那些細微的東西,可是對於關乎百姓生計的大事,卻如同不見輿薪啊。如今百姓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我們應該把精力更多地放在解決這些重大問題上,而不是隻關注那些無關緊要的細節。”
國君聽後,一開始有些不悅,但經過深思熟慮,他意識到大臣的話是有道理的。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認識到自己過於注重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於是,國君決定改變自己的做法。他不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那些細枝末節上,而是親自深入民間,瞭解百姓的疾苦,積極採取措施改善民生。他組織人力物力去救助受災的百姓,努力恢復農業生產,還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百姓的政策。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國內的情況逐漸好轉,百姓們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而國君也真正明白了,所謂的“明察秋毫”,如果不能用在正確的地方,那也只是徒有其名;而“不見輿薪”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從此,他更加註重全局和長遠的利益,不再被那些表面的細節所迷惑,成爲了一位真正有作爲的國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看待事物時,我們不能只關注那些表面的、細微的東西,而忽略了更重要的、實質性的問題。我們要有全局觀念,能夠分清主次,不能像這位國君一開始那樣,明察秋毫卻不見輿薪,否則就會因小失大,影響到整個大局的發展。正如《荀子·大略》中所說:“先事慮事,先患慮患。”我們應該着眼於長遠,從整體出發,全面地看待問題,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和行動。
明察秋毫,不見輿薪-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