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军
成语拼音
- míng jīn shōu jūn
鸣金收军成语解释
- 古时作战用敲锣等方式发出信号撤军回营。
典故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65回恐张飞有失,急鸣金收军。”
成语典故
- 天色已大明,各自鸣金收军。★清·钱采《说岳全传》第77回
成语造句
- 战场上形势突变,将领当机立断,下令鸣金收军,以保存实力等待更好的战机。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战场上,烽火连天,兵戎相见。
有一次,两国交战正酣。一方的将领名为李将军,他智勇双全,善于用兵。这一日,他带领着士兵与敌军在一片开阔之地相遇。双方摆开阵势,金鼓齐鸣,喊杀声震天动地。
战斗一开始,李将军身先士卒,冲入敌阵,士兵们也个个奋勇杀敌,一时间敌军有些招架不住。然而,敌军也并非等闲之辈,他们迅速调整战术,组织起了顽强的抵抗。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形势变得越发胶着。
李将军在厮杀中时刻观察着战场的局势,他发现士兵们经过长时间的战斗,体力逐渐不支,而且敌军似乎有后续的援兵正在赶来。他深知此时如果继续恋战,可能会陷入不利的境地。于是,当机立断,决定鸣金收军。
随着清脆的金声响起,士兵们虽然心有不甘,但还是迅速有序地开始撤退。李将军带领着军队有条不紊地退回营地,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回到营地后,李将军召集众将,分析此次战斗的得失。他说:“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今日之战,虽初时占优,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敌军的实力和变化。适时的鸣金收军,是为了保存实力,以待更好的战机。”众将听后,皆对李将军的决策表示钦佩。
在之后的日子里,李将军继续操练士兵,养精蓄锐。同时,他派出探子密切关注敌军的动向。终于,在一次敌军放松警惕的时候,李将军再次带领士兵出击,这一次,他们势如破竹,一举击败了敌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鸣金收军,看似是一次撤退,实则是一种智慧的体现。它需要将领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能够审时度势,在恰当的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正如古人所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懂得适时的收军,才能在未来的战斗中赢得更大的胜利。而李将军的这次经历,也成为了历史上一个经典的案例,让后人明白在战争中,决策的重要性和灵活性。
鸣金收军-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