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锣喝道

成语拼音

míng luó hè dào

鸣锣喝道成语解释

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制造声势,开辟道路。

典故出处

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时而作一得意想,便仿佛坐在四人大轿里,鸣锣开道的去接印一般。”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官员出行,总是随从众多,有人在前鸣锣喝道,好不威风。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繁华城镇里,有一位新上任的官员。他来自京城,带着一身的傲气和对权力的渴望来到了这里。 这位官员名叫郑义,他一心想着要在这个地方树立自己的权威,让所有人都对他敬畏有加。上任之初,他就摆出了极大的架子,每次出行必定是前呼后拥,鸣锣喝道,声势浩大。 当地的百姓们一开始对这位新官还抱有一些期待,希望他能为地方带来一些改变和发展。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郑义只注重表面的威风和排场,对于真正关乎民生的问题却并不上心。 有一次,城镇里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百姓们的庄稼颗粒无收,生活陷入了困境。大家纷纷向郑义请求开仓放粮,以解燃眉之急。可是郑义却不以为然,他觉得这些百姓是在故意找麻烦,打扰他的清净。他依旧每天带着大批随从,鸣锣喝道地在街道上巡游,完全不顾百姓们的死活。 一位名叫李贤的书生实在看不下去了,他决定挺身而出,向郑义进谏。李贤鼓足勇气来到了官府,向郑义陈述了百姓们的困境和诉求。然而,郑义却大发雷霆,他认为李贤是在挑战他的权威,竟然下令将李贤关了起来。 这件事情在城镇里引起了轩然大波,百姓们对郑义的不满情绪愈发强烈。大家开始纷纷议论,说郑义这样的官员只知道鸣锣喝道,作威作福,根本就不关心百姓的死活。 终于,郑义的行为传到了上级官员的耳中。上级官员对他的所作所为非常不满,派人前来调查。经过一番调查后,郑义被革职查办,他的那些随从们也都作鸟兽散。 城镇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百姓们终于摆脱了这位只知道鸣锣喝道的官员。而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一个教训,提醒着后来的官员们要真正做到心系百姓,为人民谋福祉,而不是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和权力。正如古人云:“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只有真心实意地为百姓服务,才能赢得百姓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美名。

鸣锣喝道-成语图片

鸣锣喝道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