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金收軍
成語拼音
- míng jīn shōu jūn
鳴金收軍成語解釋
- 古時作戰用敲鑼等方式發出信號撤軍回營。
典故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恐張飛有失,急鳴金收軍。”
成語典故
- 天色已大明,各自鳴金收軍。★清·錢採《說岳全傳》第77回
成語造句
- 戰場上形勢突變,將領當機立斷,下令鳴金收軍,以保存實力等待更好的戰機。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戰場上,烽火連天,兵戎相見。
有一次,兩國交戰正酣。一方的將領名爲李將軍,他智勇雙全,善於用兵。這一日,他帶領着士兵與敵軍在一片開闊之地相遇。雙方擺開陣勢,金鼓齊鳴,喊殺聲震天動地。
戰鬥一開始,李將軍身先士卒,衝入敵陣,士兵們也個個奮勇殺敵,一時間敵軍有些招架不住。然而,敵軍也並非等閒之輩,他們迅速調整戰術,組織起了頑強的抵抗。隨着時間的推移,戰場上的形勢變得越發膠着。
李將軍在廝殺中時刻觀察着戰場的局勢,他發現士兵們經過長時間的戰鬥,體力逐漸不支,而且敵軍似乎有後續的援兵正在趕來。他深知此時如果繼續戀戰,可能會陷入不利的境地。於是,當機立斷,決定鳴金收軍。
隨着清脆的金聲響起,士兵們雖然心有不甘,但還是迅速有序地開始撤退。李將軍帶領着軍隊有條不紊地退回營地,避免了更大的損失。
回到營地後,李將軍召集衆將,分析此次戰鬥的得失。他說:“孫子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今日之戰,雖初時佔優,但我們也不能忽視敵軍的實力和變化。適時的鳴金收軍,是爲了保存實力,以待更好的戰機。”衆將聽後,皆對李將軍的決策表示欽佩。
在之後的日子裏,李將軍繼續操練士兵,養精蓄銳。同時,他派出探子密切關注敵軍的動向。終於,在一次敵軍放鬆警惕的時候,李將軍再次帶領士兵出擊,這一次,他們勢如破竹,一舉擊敗了敵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鳴金收軍,看似是一次撤退,實則是一種智慧的體現。它需要將領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果斷的決策力,能夠審時度勢,在恰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正如古人所說:“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懂得適時的收軍,才能在未來的戰鬥中贏得更大的勝利。而李將軍的這次經歷,也成爲了歷史上一個經典的案例,讓後人明白在戰爭中,決策的重要性和靈活性。
鳴金收軍-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