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鑼喝道

成語拼音

míng luó hè dào

鳴鑼喝道成語解釋

封建時代官吏出門時,前面開路的人敲鑼喝令行人讓路。比喻爲某種事物的出現,製造聲勢,開闢道路。

典故出處

清·吳趼人《糊塗世界》卷六時而作一得意想,便彷彿坐在四人大轎裏,鳴鑼開道的去接印一般。”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官員出行,總是隨從衆多,有人在前鳴鑼喝道,好不威風。

成語故事

在古代的一個繁華城鎮裏,有一位新上任的官員。他來自京城,帶着一身的傲氣和對權力的渴望來到了這裏。 這位官員名叫鄭義,他一心想着要在這個地方樹立自己的權威,讓所有人都對他敬畏有加。上任之初,他就擺出了極大的架子,每次出行必定是前呼後擁,鳴鑼喝道,聲勢浩大。 當地的百姓們一開始對這位新官還抱有一些期待,希望他能爲地方帶來一些改變和發展。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發現鄭義只注重表面的威風和排場,對於真正關乎民生的問題卻並不上心。 有一次,城鎮裏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旱災,百姓們的莊稼顆粒無收,生活陷入了困境。大家紛紛向鄭義請求開倉放糧,以解燃眉之急。可是鄭義卻不以爲然,他覺得這些百姓是在故意找麻煩,打擾他的清淨。他依舊每天帶着大批隨從,鳴鑼喝道地在街道上巡遊,完全不顧百姓們的死活。 一位名叫李賢的書生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決定挺身而出,向鄭義進諫。李賢鼓足勇氣來到了官府,向鄭義陳述了百姓們的困境和訴求。然而,鄭義卻大發雷霆,他認爲李賢是在挑戰他的權威,竟然下令將李賢關了起來。 這件事情在城鎮裏引起了軒然大波,百姓們對鄭義的不滿情緒愈發強烈。大家開始紛紛議論,說鄭義這樣的官員只知道鳴鑼喝道,作威作福,根本就不關心百姓的死活。 終於,鄭義的行爲傳到了上級官員的耳中。上級官員對他的所作所爲非常不滿,派人前來調查。經過一番調查後,鄭義被革職查辦,他的那些隨從們也都作鳥獸散。 城鎮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百姓們終於擺脫了這位只知道鳴鑼喝道的官員。而這個故事也成爲了人們口中的一個教訓,提醒着後來的官員們要真正做到心繫百姓,爲人民謀福祉,而不是隻追求表面的虛榮和權力。正如古人云:“當官不爲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只有真心實意地爲百姓服務,才能贏得百姓的尊重和愛戴,才能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美名。

鳴鑼喝道-成語圖片

鳴鑼喝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