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门之管

成语拼音

běi mén zhī guǎn

北门之管成语解释

用以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杜预注:“管,钥也。”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秦国人杞子在郑国掌握了都城北门的钥匙,派人要秦穆公攻打郑国。秦穆公不听蹇叔的劝告,派大将孟明视等率军出征。郑国商人弦高发现,假装送礼迎接秦军,背后通风报信。晋国乘机出兵打败秦军。秦穆公承认是他的罪过。

成语造句

敌人已经攻到城下了,现在这城墙就如同北门之管一样重要,必须全力防守。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国家名为郑国。当时郑国的局势较为复杂,内部权力纷争不断,外部又面临着其他诸侯国的威胁。 郑国有一位大臣名叫叔詹,他足智多谋,对国家的局势有着深刻的洞察。有一次,楚国想要攻打郑国,郑国上下一片惶恐。叔詹冷静地分析局势,他认为楚国虽然强大,但郑国也并非毫无抵抗之力。 楚国的军队逐渐逼近郑国,郑国的守城将领们都严阵以待。然而,在关键时刻,郑国的北门出现了一个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问题。北门的守城器械,也就是那所谓的“北门之管”,竟然出现了故障。这个小小的疏漏,在平时或许并不会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在战争的关键时刻,却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叔詹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他急忙召集众人商议对策。有人提议向楚国求和,但叔詹坚决反对,他认为这样会让郑国失去尊严,并且楚国也未必会真心放过郑国。于是,叔詹决定利用自己的智慧来化解这场危机。 他一方面组织士兵加强对北门的防守,尽量弥补“北门之管”故障带来的隐患;另一方面,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国军营,试图用外交手段拖延时间。使者向楚国将领转达了叔詹的话,称郑国愿意与楚国进行和平谈判,但需要一些时间来准备。 楚国将领听后,有些犹豫。他们虽然急于攻打郑国,但也担心会遭遇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就在楚国将领犹豫不决之时,叔詹又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他让人在郑国城内散布谣言,说郑国已经得到了其他诸侯国的援助,即将对楚国发起反击。 这个谣言很快传到了楚国军队中,楚国将领们开始担心自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经过一番权衡,楚国最终决定暂时放弃攻打郑国,撤军回国。郑国就这样凭借着叔詹的智慧和果敢,成功地化解了这场危机。 而“北门之管”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来,它用来比喻军事要地或守御重任。这个故事也提醒着人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细节,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可能在关键时刻引发巨大的灾难。同时,也展现了在面对困难和危机时,智慧和勇气的重要性,只要能够冷静思考、积极应对,就有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北门之管-成语图片

北门之管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