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門之管

成語拼音

běi mén zhī guǎn

北門之管成語解釋

用以喻軍事要地或守禦重任。

典故出處

《左傳·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鄭使告於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杜預注:“管,鑰也。”

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秦國人杞子在鄭國掌握了都城北門的鑰匙,派人要秦穆公攻打鄭國。秦穆公不聽蹇叔的勸告,派大將孟明視等率軍出征。鄭國商人弦高發現,假裝送禮迎接秦軍,背後通風報信。晉國乘機出兵打敗秦軍。秦穆公承認是他的罪過。

成語造句

敵人已經攻到城下了,現在這城牆就如同北門之管一樣重要,必須全力防守。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國家名爲鄭國。當時鄭國的局勢較爲複雜,內部權力紛爭不斷,外部又面臨着其他諸侯國的威脅。 鄭國有一位大臣名叫叔詹,他足智多謀,對國家的局勢有着深刻的洞察。有一次,楚國想要攻打鄭國,鄭國上下一片惶恐。叔詹冷靜地分析局勢,他認爲楚國雖然強大,但鄭國也並非毫無抵抗之力。 楚國的軍隊逐漸逼近鄭國,鄭國的守城將領們都嚴陣以待。然而,在關鍵時刻,鄭國的北門出現了一個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問題。北門的守城器械,也就是那所謂的“北門之管”,竟然出現了故障。這個小小的疏漏,在平時或許並不會引起太大的注意,但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卻可能成爲致命的弱點。 叔詹深知此事的嚴重性,他急忙召集衆人商議對策。有人提議向楚國求和,但叔詹堅決反對,他認爲這樣會讓鄭國失去尊嚴,並且楚國也未必會真心放過鄭國。於是,叔詹決定利用自己的智慧來化解這場危機。 他一方面組織士兵加強對北門的防守,儘量彌補“北門之管”故障帶來的隱患;另一方面,他派遣使者前往楚國軍營,試圖用外交手段拖延時間。使者向楚國將領轉達了叔詹的話,稱鄭國願意與楚國進行和平談判,但需要一些時間來準備。 楚國將領聽後,有些猶豫。他們雖然急於攻打鄭國,但也擔心會遭遇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就在楚國將領猶豫不決之時,叔詹又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計策。他讓人在鄭國城內散佈謠言,說鄭國已經得到了其他諸侯國的援助,即將對楚國發起反擊。 這個謠言很快傳到了楚國軍隊中,楚國將領們開始擔心自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經過一番權衡,楚國最終決定暫時放棄攻打鄭國,撤軍回國。鄭國就這樣憑藉着叔詹的智慧和果敢,成功地化解了這場危機。 而“北門之管”這個成語,也由此而來,它用來比喻軍事要地或守禦重任。這個故事也提醒着人們,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細節,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問題,可能在關鍵時刻引發巨大的災難。同時,也展現了在面對困難和危機時,智慧和勇氣的重要性,只要能夠冷靜思考、積極應對,就有可能化險爲夷,轉危爲安。

北門之管-成語圖片

北門之管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