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
成语拼音
- lù bù shí yí
路不拾遗成语解释
-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典故出处
-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
成语典故
- 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听从他的建议,制定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实行改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么人,只要对国家有贡献,就应该予以奖励。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按军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级。他鼓励耕织,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秦国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军队纪律严明,士兵们都愿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社会秩序安定,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意思就是说人们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窗,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捡走。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它的国力。
成语造句
- 在这个治安良好的小镇上,人们相处和谐,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遗。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大梁国。大梁国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后,终于迎来了一位英明的君主。
这位君主深知国家要繁荣昌盛,必须要让百姓安居乐业。于是,他大力推行改革,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同时加强社会治安的管理。
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梁国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在这个国家的街道上,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繁荣景象。
有一天,一位商人带着满满一车货物经过大梁国的京城。由于路途劳累,商人在路边停下休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他醒来,发现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而他的货物却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没有丝毫丢失。商人感到十分惊讶,他意识到在这个国家里,人们的道德品质非常高尚,竟然没有人会趁机偷取他的货物。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梁国这种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越发浓厚。百姓们都以诚实善良为荣,即使在路上捡到别人丢失的财物,也会主动上交或者寻找失主归还。
有一次,一位老农在田里劳作时,发现了一个装满金子的袋子。老农没有丝毫贪念,他立刻将袋子送到了官府。官府通过调查,很快就找到了失主。失主对老农感激涕零,想要用重金酬谢他,但老农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我应该做的,在我们大梁国,路不拾遗是大家都遵守的道德准则。”
大梁国的这种良好风气也吸引了周边国家的注意。其他国家的人们纷纷来到大梁国,学习他们的治理经验和道德风尚。大梁国逐渐成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国家,人民生活幸福,国家繁荣富强。
正如《礼记·礼运》中所描述的那样:“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梁国在这位英明君主的带领下,真正实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景象。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不仅让国家内部和谐稳定,也为国家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让人们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经济的发展,更取决于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文明程度。
路不拾遗-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