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遺

成語拼音

lù bù shí yí

路不拾遺成語解釋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典故出處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國無盜賊,道不拾遺。”

成語典故

秦孝公任用商鞅爲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他鼓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於商鞅積極推行變法,秦國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願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成語造句

在這個治安良好的小鎮上,人們相處和諧,真正做到了路不拾遺。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大梁國。大梁國在經歷了多年的戰亂後,終於迎來了一位英明的君主。 這位君主深知國家要繁榮昌盛,必須要讓百姓安居樂業。於是,他大力推行改革,輕徭薄賦,鼓勵農業生產,同時加強社會治安的管理。 經過多年的努力,大梁國的經濟逐漸復甦,百姓的生活也越來越好。在這個國家的街道上,人們來來往往,一片繁榮景象。 有一天,一位商人帶着滿滿一車貨物經過大梁國的京城。由於路途勞累,商人在路邊停下休息,不知不覺就睡着了。等他醒來,發現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而他的貨物卻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裏,沒有絲毫丟失。商人感到十分驚訝,他意識到在這個國家裏,人們的道德品質非常高尚,竟然沒有人會趁機偷取他的貨物。 隨着時間的推移,大梁國這種路不拾遺的良好風氣越發濃厚。百姓們都以誠實善良爲榮,即使在路上撿到別人丟失的財物,也會主動上交或者尋找失主歸還。 有一次,一位老農在田裏勞作時,發現了一個裝滿金子的袋子。老農沒有絲毫貪念,他立刻將袋子送到了官府。官府通過調查,很快就找到了失主。失主對老農感激涕零,想要用重金酬謝他,但老農婉言謝絕了。他說:“這是我應該做的,在我們大梁國,路不拾遺是大家都遵守的道德準則。” 大梁國的這種良好風氣也吸引了周邊國家的注意。其他國家的人們紛紛來到大梁國,學習他們的治理經驗和道德風尚。大梁國逐漸成爲了一個令人嚮往的國家,人民生活幸福,國家繁榮富強。 正如《禮記·禮運》中所描述的那樣:“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大梁國在這位英明君主的帶領下,真正實現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大同景象。這種良好的社會風氣不僅讓國家內部和諧穩定,也爲國家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它讓人們看到了道德的力量和價值,也讓我們明白,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僅僅取決於經濟的發展,更取決於人民的道德素質和社會的文明程度。

路不拾遺-成語圖片

路不拾遺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