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不择音

成语拼音

lù sǐ bù zé yīn

鹿死不择音成语解释

指庇荫的地方。音,通“荫”。比喻只求安身,不择处所。亦比喻情况危急,无法慎重考虑。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择音。’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灵公想当霸主,在扈地会合诸侯,他不愿与小国郑穆公见面。为缓和矛盾,郑国执政大夫子家给晋国执政大夫赵盾写信,信中表示国与国之间得以礼相待,靠德服人,不然就会出现“鹿死不择音”,完全没必要铤而走险去打仗。

成语造句

在激烈的竞争中,各方为了取胜往往会全力以赴,就如同鹿死不择音一般,使出浑身解数。

成语故事

在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名为卫国的小国,其国内局势也颇为复杂。卫国的国君懦弱无能,政治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而在朝堂之上,一些奸臣当道,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在这个关键时刻,卫国出现了一位有识之士,名为宁戚。他心怀壮志,一心想要改变卫国的现状,让国家走向富强。然而,他的直言进谏却遭到了奸臣们的嫉恨和排挤。 宁戚深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困难重重。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四处奔走,呼吁改革。 有一次,宁戚在出使邻国的途中,遭遇了一伙强盗的袭击。强盗们不仅抢走了他的财物,还将他打得遍体鳞伤。宁戚在困境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但他想到卫国百姓还在受苦,自己的使命尚未完成,便强忍着伤痛继续前行。 当他回到卫国时,已经奄奄一息。国君得知此事后,却并未对他表示出太多的关心,这让宁戚更加心寒。 在这艰难的时刻,宁戚深知自己已经没有了太多的选择。就如同“鹿死不择音”一般,在生死存亡之际,已经无法再去挑剔环境和条件。他决定孤注一掷,再次向国君进言。 他拖着虚弱的身体,来到国君面前,声泪俱下地陈述着卫国所面临的危机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国君终于被他的真诚和执着所打动,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并决定采取一些措施来改善国家的状况。 在宁戚的努力下,卫国逐渐走上了正轨,百姓的生活也开始有了好转。而宁戚也成为了卫国百姓心目中的英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临绝境和艰难抉择时,我们不能过于挑剔和犹豫,要像宁戚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即使身处困境,也要像那只面临死亡的鹿一样,不择手段地去争取生存的机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一个国家要想繁荣昌盛,就必须要有敢于直言进谏、一心为国的有识之士,以及能够倾听民意、勇于改革的领导者。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前进,走向辉煌。

鹿死不择音-成语图片

鹿死不择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