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发缨冠

成语拼音

pī fā yīng guàn

披发缨冠成语解释

指不及束发冠戴,只系缨于颈。比喻急于救援。

典故出处

语出《孟子·离娄下》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

成语典故

淮扬之民,方苦昏垫,披发缨冠而救之,犹恐不及,岂能豫忧运道之难处耶!★明·张居正《答河道吴公桂芳书》

成语造句

在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百姓们遭受着无尽的苦难,个个心急如焚,恨不得都披发缨冠,奋起反抗这黑暗的世道。

成语故事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有一个小国,名为卫国。卫国的国君昏庸无道,宠信奸佞,致使民不聊生,国家日渐衰败。而在卫国的邻国,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对卫国虎视眈眈,企图一举吞并。 卫国的一位忠臣名叫子路,他心怀正义,一心想要拯救卫国于水火之中。然而,子路的劝谏却屡屡被国君忽视,甚至遭到奸臣的陷害和打压。但子路并未因此放弃,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终于,邻国的大军压境,卫国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子路挺身而出,组织起卫国的民众,奋起抵抗外敌的入侵。 战场上,子路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的勇气和决心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卫国的士兵们也都拼死作战。 可是,敌我力量悬殊,卫国的军队渐渐陷入了困境。子路在战斗中受了重伤,但他依然不肯退缩。他的头发散乱,帽子也在激战中掉落,却毫不在意,依然拼尽全力与敌人厮杀。 这时,有人劝子路:“你已身负重伤,不如暂且撤退,保存实力。”子路却大声说道:“君子死,冠不免。”说罢,他停下战斗,试图重新系好帽子。就在这一瞬间,敌人的兵刃袭来,子路最终壮烈牺牲。 子路的英勇事迹传遍了卫国,人们为他的忠诚和勇敢而感动。他在国家危难之际,不顾个人安危,披发缨冠,毅然决然地投身战斗,直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成为了卫国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坚守正义,勇往直前。 子路的故事,让“披发缨冠”这个成语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它不再仅仅是形容人的形象狼狈,更是象征着一种为了正义和信念,不惜舍生忘死、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质。

披发缨冠-成语图片

披发缨冠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