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髮纓冠

成語拼音

pī fā yīng guàn

披髮纓冠成語解釋

指不及束髮冠戴,只系纓於頸。比喻急於救援。

典故出處

語出《孟子·離婁下》今有同室之人鬥者,救之,雖被髮纓冠而救之可也。”

成語典故

淮揚之民,方苦昏墊,披髮纓冠而救之,猶恐不及,豈能豫憂運道之難處耶!★明·張居正《答河道吳公桂芳書》

成語造句

在那動盪不安的歲月裏,百姓們遭受着無盡的苦難,個個心急如焚,恨不得都披髮纓冠,奮起反抗這黑暗的世道。

成語故事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有一個小國,名爲衛國。衛國的國君昏庸無道,寵信奸佞,致使民不聊生,國家日漸衰敗。而在衛國的鄰國,有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對衛國虎視眈眈,企圖一舉吞併。 衛國的一位忠臣名叫子路,他心懷正義,一心想要拯救衛國於水火之中。然而,子路的勸諫卻屢屢被國君忽視,甚至遭到奸臣的陷害和打壓。但子路並未因此放棄,依然堅守着自己的信念。 終於,鄰國的大軍壓境,衛國陷入了生死存亡的危機。子路挺身而出,組織起衛國的民衆,奮起抵抗外敵的入侵。 戰場上,子路身先士卒,奮勇殺敵。他的勇氣和決心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衛國的士兵們也都拼死作戰。 可是,敵我力量懸殊,衛國的軍隊漸漸陷入了困境。子路在戰鬥中受了重傷,但他依然不肯退縮。他的頭髮散亂,帽子也在激戰中掉落,卻毫不在意,依然拼盡全力與敵人廝殺。 這時,有人勸子路:“你已身負重傷,不如暫且撤退,保存實力。”子路卻大聲說道:“君子死,冠不免。”說罷,他停下戰鬥,試圖重新系好帽子。就在這一瞬間,敵人的兵刃襲來,子路最終壯烈犧牲。 子路的英勇事蹟傳遍了衛國,人們爲他的忠誠和勇敢而感動。他在國家危難之際,不顧個人安危,披髮纓冠,毅然決然地投身戰鬥,直至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的精神成爲了衛國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激勵着後人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堅守正義,勇往直前。 子路的故事,讓“披髮纓冠”這個成語有了更加深刻的內涵,它不再僅僅是形容人的形象狼狽,更是象徵着一種爲了正義和信念,不惜捨生忘死、挺身而出的高尚品質。

披髮纓冠-成語圖片

披髮纓冠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