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髓洒膏

成语拼音

qiāo suǐ sǎ gāo

敲髓洒膏成语解释

比喻倾家荡产。

典故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其最为民害者,一曰吏,一曰役,一曰官之亲属,一曰官之仆隶,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付出了无数的努力,不计成本地投入,真可谓是敲髓洒膏。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名为盛国。盛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百姓们原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盛国的君主逐渐变得贪婪和昏庸。他开始大肆挥霍国家的财富,用于满足自己的私欲,修建奢华的宫殿,举办铺张的宴会。 为了获取更多的钱财,他任用了一批奸佞之臣。这些臣子们想尽办法搜刮民脂民膏,巧立名目增加赋税,使得百姓们的生活日益艰难。 有一位名叫李正的忠臣,他多次冒死进谏,希望君主能够体恤百姓的疾苦,停止这种竭泽而渔的行为。但昏庸的君主不仅不听,反而将李正贬谪到偏远的地区。 与此同时,边境的敌国看到盛国国内民怨沸腾,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进攻时机。于是,敌国率领大军入侵盛国。 由于长期的横征暴敛,盛国的军队军备松弛,士兵们也无心作战。面对敌国的强大攻势,盛国的军队节节败退。 百姓们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那些奸臣们为了继续讨好君主,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想出了更加残忍的办法来敛财。 他们不仅加重赋税,还强迫百姓们无偿为军队提供物资和劳力,这简直就是敲髓洒膏般的剥削。 最终,盛国的百姓们忍无可忍,纷纷揭竿而起。他们与敌国的军队里应外合,一举推翻了昏庸君主的统治。 盛国从此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曾经的繁荣昌盛一去不复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统治者如果过度剥削百姓,不顾民生疾苦,最终必将导致国家的衰败和灭亡。敲髓洒膏的行为,永远不会有好的结局,只有以民为本,才能长治久安。

敲髓洒膏-成语图片

敲髓洒膏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