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红耳赤
成语拼音
- miàn hóng ěr chì
面红耳赤成语解释
- 脸笔耳朵都红了。形容因激动或羞惭而脸色发红。
典故出处
- 《朱子语类》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耳赤;子文却三仕三已,略无喜愠。”
成语典故
- 清朝时期,一浪子决心痛改前非,给自己取别号“死里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汉子拿着一本小说要卖,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笔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看后不住面红耳赤,意往神驰,他把这本书改作章回小说发表。
成语造句
- 他和别人争论得十分激烈,到最后两个人都面红耳赤。
成语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张三的年轻人。他生性耿直,心中充满了正义和热情。
有一次,张三所在的村子里发生了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村里的一个恶霸,凭借着自己的权势和财富,强行霸占了一位贫苦农民的土地。这位农民哭诉无门,四处求助却得不到任何帮助。张三得知此事后,心中的怒火顿时燃烧起来。
他决定挺身而出,为这位农民讨回公道。张三直接找到了恶霸,当面指责他的恶行,要求他归还土地。恶霸哪里会把张三放在眼里,他不仅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还对张三恶语相向,嘲笑他不自量力。张三气得满脸通红,耳朵也变得通红,与恶霸激烈地争论起来。
两人的争吵声引来了众多村民的围观,大家都为张三的勇气所打动,但却没人敢真正站出来支持他。恶霸见状更加嚣张,对张三进行人身攻击。然而,张三毫不畏惧,依然坚定地与恶霸对抗。
就在这时,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了过来。他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对恶霸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老人引用历史上诸多正义之士的事例,指出恶霸的行为是多么的可恶和不道德。在老人的斥责和村民们的舆论压力下,恶霸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得不将土地归还给了农民。
张三的义举传遍了整个村子,大家都对他敬佩不已。从那以后,张三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他也更加坚定了维护正义的决心。而“面红耳赤”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人们在争论或激动时的状态,就如同张三当初为了正义而与恶霸抗争时那般。这件事也让人们明白,只要心中有正义,敢于挺身而出,即使面对强大的恶势力,也能够取得胜利。
面红耳赤-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