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紅耳赤
成語拼音
- miàn hóng ěr chì
面紅耳赤成語解釋
- 臉筆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典故出處
- 《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成語典故
- 清朝時期,一浪子決心痛改前非,給自己取別號“死裏逃生”,他在街上遇到一漢子拿着一本小說要賣,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一生筆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後不住面紅耳赤,意往神馳,他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發表。
成語造句
- 他和別人爭論得十分激烈,到最後兩個人都面紅耳赤。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張三的年輕人。他生性耿直,心中充滿了正義和熱情。
有一次,張三所在的村子裏發生了一件不公平的事情。村裏的一個惡霸,憑藉着自己的權勢和財富,強行霸佔了一位貧苦農民的土地。這位農民哭訴無門,四處求助卻得不到任何幫助。張三得知此事後,心中的怒火頓時燃燒起來。
他決定挺身而出,爲這位農民討回公道。張三直接找到了惡霸,當面指責他的惡行,要求他歸還土地。惡霸哪裏會把張三放在眼裏,他不僅不承認自己的錯誤,還對張三惡語相向,嘲笑他不自量力。張三氣得滿臉通紅,耳朵也變得通紅,與惡霸激烈地爭論起來。
兩人的爭吵聲引來了衆多村民的圍觀,大家都爲張三的勇氣所打動,但卻沒人敢真正站出來支持他。惡霸見狀更加囂張,對張三進行人身攻擊。然而,張三毫不畏懼,依然堅定地與惡霸對抗。
就在這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走了過來。他了解了事情的經過後,對惡霸進行了嚴厲的批評。老人引用歷史上諸多正義之士的事例,指出惡霸的行爲是多麼的可惡和不道德。在老人的斥責和村民們的輿論壓力下,惡霸終於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不得不將土地歸還給了農民。
張三的義舉傳遍了整個村子,大家都對他敬佩不已。從那以後,張三成爲了大家心目中的英雄,他也更加堅定了維護正義的決心。而“面紅耳赤”這個成語,也常常被用來形容人們在爭論或激動時的狀態,就如同張三當初爲了正義而與惡霸抗爭時那般。這件事也讓人們明白,只要心中有正義,敢於挺身而出,即使面對強大的惡勢力,也能夠取得勝利。
面紅耳赤-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