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金收兵

成语拼音

míng jīn shōu bīng

鸣金收兵成语解释

用敲锣等发出信号撤兵回营。比喻战斗暂时结束。

典故出处

《荀子·议兵》:“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

成语典故

古代军队行军作战都离不开“金”与“鼓”,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而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这种击鼓而攻、鸣金收兵的做法在各个朝代基本上是通行的,到了明朝时,有时也会金鼓齐鸣。

成语造句

战场上,敌军见形势不利,只好鸣金收兵。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场上,烽火连天,金戈铁马。 话说有一年,两国因为领土争端而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其中一国的将领名为杨威,他足智多谋,善于用兵。在一次关键的战役中,杨威率领大军与敌军在一片开阔地相遇。双方摆开阵势,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战斗开始后,杨威的军队奋勇杀敌,一度占据了上风。然而,敌军也不甘示弱,凭借着顽强的抵抗逐渐稳住了阵脚。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场上的形势变得越发胶着。杨威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僵持下去,对自己的军队将十分不利。 此时,杨威心生一计。他命令一部分士兵佯装败退,将敌军逐渐引入到一片山谷之中。敌军以为杨威的军队已经力竭,大喜过望,不顾一切地追杀进去。当敌军完全进入山谷后,杨威立即下令改变战术,从四面八方对敌军进行围攻。敌军顿时陷入了混乱之中。 就在这时,杨威观察到敌军已经开始出现溃败的迹象,他深知穷寇莫追的道理。为了避免自己的军队在追击过程中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杨威果断地拿起了一面铜锣,“铛铛铛”地敲了起来。这清脆的声音瞬间传遍了整个战场,士兵们听到这鸣金之声,立刻明白这是收兵的信号。于是,他们迅速停止了追击,有序地撤回了自己的营地。 这场战役最终以杨威的胜利而告终。而“鸣金收兵”这个举动也成为了后世的一个经典战术。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将领都借鉴了杨威的这一做法,懂得在适当的时候停止进攻,保存实力,以迎接未来更多的挑战。就如同《孙子兵法》中所云:“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杨威正是准确地把握了战场的形势和敌军的心理,才能够如此巧妙地运用鸣金收兵这一策略,从而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鸣金收兵”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它不仅仅代表着一种战术行为,更蕴含着一种懂得适时进退、把握分寸的智慧。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这种智慧,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要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不盲目冒进,也不轻易放弃,以达到最终的成功。

鸣金收兵-成语图片

鸣金收兵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