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功尽弃

成语拼音

quán gōng jìn qì

全功尽弃成语解释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典故出处

《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成语典故

战争历史中有在连战皆捷之后吃了一个败仗以至全功尽弃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成语造句

之前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就因为这一个小小的失误,导致全功尽弃,实在令人惋惜。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战乱时期,有一位名叫李牧的将领。他智勇双全,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当时,敌国屡屡侵犯边境,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李牧临危受命,负责抵御外敌。他深知敌军强大,不可贸然出击,于是采取了以守为攻的策略。他精心训练士兵,加强防御工事,储备充足的粮草。 经过多年的筹备,李牧认为时机已到。他率领大军主动出击,凭借着出色的战术和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一举击败敌军,收复了大片失地。一时间,李牧声名远扬,成为了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国家的栋梁之才。 然而,就在此时,朝廷中一些嫉妒李牧功绩的奸臣开始向君主进谗言。他们诬陷李牧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君主听信了谗言,下令将李牧召回京城。李牧深知这一去可能凶多吉少,但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他还是毅然踏上了回京之路。 回到京城后,李牧极力为自己辩解,可君主已被奸臣蒙蔽,根本不听他的解释。最终,李牧被革去官职,打入大牢。 失去了李牧的军队,顿时陷入了混乱。新上任的将领毫无经验,敌军趁机反攻,之前收复的失地再次沦陷,士兵们伤亡惨重。 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这一切皆因君主的猜忌和奸臣的陷害,导致李牧多年的努力和功绩全功尽弃。曾经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回顾这段历史,令人不禁扼腕叹息。若君主能明辨是非,不听信谗言,给予李牧足够的信任和支持,或许国家就能保持繁荣昌盛,避免这场灾难。但历史无法重来,全功尽弃的结局成为了永远的遗憾,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全功尽弃-成语图片

全功尽弃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