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成语拼音

nìng wéi yù suì,bù wéi wǎ quán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解释

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瓦器而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

典故出处

《北齐书·元景安传》:“岂得弃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成语典故

公元550年,北朝东魏的孝静帝被迫将帝位让给专横不可一世的丞相高洋。从此,北齐代替了东魏。高洋心狠手辣,次年又毒死了孝静帝及其三个儿子,来个斩草除根。  高洋当皇帝第10年6月的一天,出现了日食。他担心这是一个不祥之兆:自己篡夺的皇位快保不住了。于是,把一个亲信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把天下夺回来?”那亲信说不清这是什么道理,随便回答说:“陛下,这要怪王莽自己了。因为他没有把刘氏宗室人员斩尽杀绝。”  残忍的高洋竟相信了那亲信的话,马上又开了杀戒:把东魏宗室近亲44家共700多人全部处死,连婴儿也无一幸免。  消息传开后,东魏宗室的远房宗族也非常恐慌,生怕什么时候高洋的屠刀会砍到他们头上。他们赶紧聚集起来商量对策。有个名叫元景安的县令说,眼下要保命的唯一办法,是请求高洋准许他们脱离元氏,改姓高氏。  元景安的堂兄景皓,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气愤地说:“怎么能用抛弃本宗、改为他姓的办法来保命呢?大丈夫宁可做玉器被打碎,不愿做陶器得保全。我宁愿死而保持气节,不愿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  元景安为了保全自已的性命,卑鄙地把景皓的话报告了高洋。高洋立即逮捕了景皓,并将他处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赐他姓高,并且升了官。  但是,残酷的屠杀不能挽救北齐摇摇欲坠的政权。三个月后,高洋因病死去。再过18年,北齐王朝也寿终正寝了。

成语造句

在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时,他坚守原则,决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绝不屈服。

成语故事

在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国家叫东魏。东魏的权臣高洋篡权建立了北齐,成为了北齐的皇帝。 高洋有个弟弟叫高岳,他战功卓著,但却居功自傲。高岳有个宠妾叫薛氏,她生得花容月貌。有一次,高洋见到了薛氏,竟然心生邪念,将其占为己有。高岳得知后,心中十分不满,对高洋颇有怨言。 高洋本就对高岳的居功自傲有所不满,此时更是怒不可遏。他决定除掉高岳,于是找了个借口将高岳治罪。高岳心中委屈,但又无力反抗。 在这个时候,高岳的一个手下叫元景安。元景安看到高岳大势已去,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荣华富贵,竟然主动向高洋谄媚,表示愿意背叛高岳,效忠于高洋。 然而,元景安的同族远房亲戚元景皓却对此极为不耻。他找到元景安,义正言辞地说:“怎么能够为了苟且偷生而抛弃自己的气节和尊严呢?我们应该坚守正道,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元景皓不愿意像元景安那样谄媚求生,他决心保持自己的骨气和忠诚。但是,他的言行被高洋知晓了,高洋岂能容忍这样的人存在。高洋大怒,立刻下令将元景皓逮捕并处死。 元景皓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铭记。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真谛,展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和坚定的信念。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豪杰都秉持着这样的精神。他们在面对困境和抉择时,毫不犹豫地选择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仰,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妥协和屈服。这种精神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东西比生命更重要,那就是尊严、正义和信念。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成语,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永远闪耀着光芒。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图片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