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成语拼音

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成语解释

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同“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典故出处

章炳麟《社会通诠商兑》:“宁为鸡口,毋为牛后,与使他人啖我而饱也,宁自啖而不足。”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苏秦来到韩国游说韩宣惠王抗秦,他说:“韩国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最先进的弩机,士兵十分勇敢,可以一当面。如此强盛的国家却要向秦国称臣屈服让人耻笑,俗话说:‘宁可当鸡的嘴巴不要当牛的肛门。”宣惠王同意抗秦。

成语造句

一个人要有追求和骨气,不能随波逐流,要努力争取更好的地位和机会,而不是满足于现状,正所谓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名叫苏秦的人。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游说各国,试图推动合纵之策。 当时,韩国是七雄之一,但国力相对较弱。韩国的大臣们对于是否要参与合纵联盟犹豫不决。其中有一部分大臣认为,与其冒险去与其他国家联合对抗强大的秦国,不如选择依附秦国,以求得一时的安宁。 然而,有一位名叫公仲的大臣却有着不同的看法。他深知依附秦国只是暂时的安稳,长远来看,韩国将会失去自主权,成为秦国的附庸。他力劝韩王不要选择这样的道路,他说:“大王,我们绝不能安于现状,成为秦国的牛后。我们应该奋发图强,争取自己的独立和尊严,宁为鸡口,也不能成为他人的附庸。” 韩王听了公仲的话,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韩国曾经的辉煌,也明白如果一味地妥协退让,韩国将永远无法恢复往日的荣光。于是,韩王决定采纳公仲的建议,积极准备参与合纵联盟,与其他国家共同对抗秦国。 在公仲的努力下,韩国开始加强军事力量,训练士兵,制造兵器。同时,他还积极与其他国家的使者进行沟通和协商,争取他们的支持和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韩国终于成功地加入了合纵联盟,与其他国家一起对秦国形成了一定的威慑。 虽然在这个过程中,韩国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没有放弃。最终,韩国在合纵联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贡献。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这个成语,正是从这个故事中演变而来。它提醒着人们,要有勇气和决心去追求独立和自主,不要轻易地成为他人的附庸或追随者。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国家和个人都因为缺乏这种精神而走向了衰落,而那些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勇于追求自由和尊严的人,往往能够创造出辉煌的成就。正如韩国的公仲一样,他的坚持和努力为韩国赢得了尊重和发展的机会,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成语图片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