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含羞

成语拼音

rěn rǔ hán xiū

忍辱含羞成语解释

忍、含忍受。忍受耻辱。

典故出处

《后汉书·曹世叔妻传》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

成语典故

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头,蹲在水中哩。★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十二回

成语造句

他在面对那些不公与指责时,虽心中愤懑,却依旧选择默默承受,那忍辱含羞的模样让人心疼。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经历了种种磨难与挫折,其中就有这样一位令人钦佩的人物,他的故事充分展现了“忍辱含羞”的精神。 他叫李陵,乃西汉名将李广之孙。李陵出身将门,自幼习武,练就了一身过人的本领,满心期待着能够在战场上为国家建立功勋。 天汉二年,李陵主动请缨,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然而,在浚稽山一带,李陵遭遇了匈奴单于亲自率领的三万骑兵主力。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李陵毫不畏惧,沉着应战。他指挥士卒排兵布阵,以强弩射击匈奴骑兵,一时间,匈奴人纷纷落马,死伤众多。 但匈奴单于并未退缩,反而不断增兵,最终竟召集了八万多骑兵。李陵率领的汉军虽然奋勇抵抗,杀敌数千,但终究寡不敌众,且战且退。在漫长而残酷的战斗中,汉军伤亡惨重,箭矢耗尽。李陵无奈之下,被迫投降匈奴。 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朝中群臣纷纷指责李陵叛国投敌,李陵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牵连。然而,李陵的投降实属无奈之举,他在匈奴期间,始终心怀大汉,忍辱含羞。 匈奴单于对李陵十分敬重,许以高官厚禄,还将女儿嫁给他。但李陵不为所动,他心中的痛苦无人能懂。他深知自己的投降会被世人误解,会背负千古骂名,但为了保存性命,寻找机会回归大汉,他只能默默忍受这一切屈辱。 后来,汉武帝派公孙敖率军出征匈奴,试图迎回李陵。但公孙敖无功而返,还谎报李陵在为匈奴训练军队,准备攻打大汉。汉武帝盛怒之下,诛杀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得知此事后,悲痛欲绝,彻底断绝了回归大汉的念头。 李陵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他在战场上英勇无畏,却因种种原因陷入绝境,被迫投降。在匈奴,他忍辱含羞,却无法洗清自己的冤屈。他的故事,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忍辱含羞”这一成语背后的无奈与痛苦,也让我们对历史的复杂性和人物的命运多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忍辱含羞-成语图片

忍辱含羞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