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含羞

成語拼音

rěn rǔ hán xiū

忍辱含羞成語解釋

忍、含忍受。忍受恥辱。

典故出處

《後漢書·曹世叔妻傳》有善莫名,有惡莫辭,忍辱含垢,常若畏懼,是謂卑弱下人也。”

成語典故

他都忍辱含羞,不敢出頭,蹲在水中哩。★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七十二回

成語造句

他在面對那些不公與指責時,雖心中憤懣,卻依舊選擇默默承受,那忍辱含羞的模樣讓人心疼。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物經歷了種種磨難與挫折,其中就有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人物,他的故事充分展現了“忍辱含羞”的精神。 他叫李陵,乃西漢名將李廣之孫。李陵出身將門,自幼習武,練就了一身過人的本領,滿心期待着能夠在戰場上爲國家建立功勳。 天漢二年,李陵主動請纓,率領五千步兵出征匈奴。然而,在浚稽山一帶,李陵遭遇了匈奴單于親自率領的三萬騎兵主力。面對數倍於己的強敵,李陵毫不畏懼,沉着應戰。他指揮士卒排兵佈陣,以強弩射擊匈奴騎兵,一時間,匈奴人紛紛落馬,死傷衆多。 但匈奴單于並未退縮,反而不斷增兵,最終竟召集了八萬多騎兵。李陵率領的漢軍雖然奮勇抵抗,殺敵數千,但終究寡不敵衆,且戰且退。在漫長而殘酷的戰鬥中,漢軍傷亡慘重,箭矢耗盡。李陵無奈之下,被迫投降匈奴。 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大怒。朝中羣臣紛紛指責李陵叛國投敵,李陵的家族也因此受到牽連。然而,李陵的投降實屬無奈之舉,他在匈奴期間,始終心懷大漢,忍辱含羞。 匈奴單于對李陵十分敬重,許以高官厚祿,還將女兒嫁給他。但李陵不爲所動,他心中的痛苦無人能懂。他深知自己的投降會被世人誤解,會揹負千古罵名,但爲了保存性命,尋找機會迴歸大漢,他只能默默忍受這一切屈辱。 後來,漢武帝派公孫敖率軍出征匈奴,試圖迎回李陵。但公孫敖無功而返,還謊報李陵在爲匈奴訓練軍隊,準備攻打大漢。漢武帝盛怒之下,誅殺了李陵的全家。李陵得知此事後,悲痛欲絕,徹底斷絕了迴歸大漢的念頭。 李陵的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他在戰場上英勇無畏,卻因種種原因陷入絕境,被迫投降。在匈奴,他忍辱含羞,卻無法洗清自己的冤屈。他的故事,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了“忍辱含羞”這一成語背後的無奈與痛苦,也讓我們對歷史的複雜性和人物的命運多舛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忍辱含羞-成語圖片

忍辱含羞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