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偷生
成语拼音
- rěn rǔ tōu shēng
忍辱偷生成语解释
-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典故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回止因未与将军一诀,故且忍辱偷生。”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他为了保护家人,不得不忍辱偷生,默默承受着各种不公与磨难。
成语故事
- 在那烽火连天、战乱频仍的岁月,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将领。
李陵出身将门,自幼习武,骑射精湛,且有勇有谋。他一心想要为国家建立赫赫战功,名垂青史。
当时,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不断。李陵主动请缨,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然而,在战斗中,由于寡不敌众,又没有后援支持,李陵的军队陷入了绝境。经过一番激烈的厮杀,李陵最终战败被俘。
消息传到汉朝,朝廷上下一片哗然。李陵的战败和被俘,引发了各种争议和指责。有人认为他应该以死殉国,而不是选择被俘。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李陵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匈奴单于十分欣赏李陵的军事才能,试图劝他归降。李陵深知自己若归降匈奴,将背负千古骂名,但如果选择以死明志,又觉得心有不甘。在这种痛苦的挣扎中,李陵选择了忍辱偷生。
他在匈奴生活的日子里,内心备受煎熬。他常常回忆起曾经在汉朝的时光,想起自己的家族荣誉和为国立功的志向。然而,如今他却身处敌营,遭受着众人的唾弃和指责。
历史上,也有不少忍辱偷生最终成就大业的例子。比如越王勾践,他在战败后被吴王夫差俘虏,受尽屈辱,但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得以复国报仇。
可李陵的忍辱偷生却未能换来如勾践般的结局。他虽然在匈奴没有为匈奴攻打汉朝,但他的名声却在汉朝彻底败坏。他的选择,让他的家族蒙羞,也让他自己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悔恨之中。
李陵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下,一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忍辱偷生,有时并非出于懦弱,而是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的一种无奈选择。但这种选择,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忍辱偷生-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