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偷生

成語拼音

rěn rǔ tōu shēng

忍辱偷生成語解釋

偷苟且。忍受屈辱,苟且活命。

典故出處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八回止因未與將軍一訣,故且忍辱偷生。”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那艱難的歲月裏,他爲了保護家人,不得不忍辱偷生,默默承受着各種不公與磨難。

成語故事

在那烽火連天、戰亂頻仍的歲月,有一位名叫李陵的將領。 李陵出身將門,自幼習武,騎射精湛,且有勇有謀。他一心想要爲國家建立赫赫戰功,名垂青史。 當時,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不斷。李陵主動請纓,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然而,在戰鬥中,由於寡不敵衆,又沒有後援支持,李陵的軍隊陷入了絕境。經過一番激烈的廝殺,李陵最終戰敗被俘。 消息傳到漢朝,朝廷上下一片譁然。李陵的戰敗和被俘,引發了各種爭議和指責。有人認爲他應該以死殉國,而不是選擇被俘。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李陵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匈奴單于十分欣賞李陵的軍事才能,試圖勸他歸降。李陵深知自己若歸降匈奴,將揹負千古罵名,但如果選擇以死明志,又覺得心有不甘。在這種痛苦的掙扎中,李陵選擇了忍辱偷生。 他在匈奴生活的日子裏,內心備受煎熬。他常常回憶起曾經在漢朝的時光,想起自己的家族榮譽和爲國立功的志向。然而,如今他卻身處敵營,遭受着衆人的唾棄和指責。 歷史上,也有不少忍辱偷生最終成就大業的例子。比如越王勾踐,他在戰敗後被吳王夫差俘虜,受盡屈辱,但他忍辱負重,臥薪嚐膽,最終得以復國報仇。 可李陵的忍辱偷生卻未能換來如勾踐般的結局。他雖然在匈奴沒有爲匈奴攻打漢朝,但他的名聲卻在漢朝徹底敗壞。他的選擇,讓他的家族蒙羞,也讓他自己陷入了無盡的痛苦和悔恨之中。 李陵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在極端困境下,一個人內心的掙扎和無奈。忍辱偷生,有時並非出於懦弱,而是面對無法抗拒的命運時的一種無奈選擇。但這種選擇,往往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忍辱偷生-成語圖片

忍辱偷生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