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成语拼音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解牛成语解释

庖丁:厨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经过反复实践,掌握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做事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典故出处

《庄子·养生主》:“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语典故

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 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成语造句

他处理事情就像庖丁解牛一样,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成语故事

从前,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他特别擅长宰牛。丁宰牛的技艺十分高超,他的手法犹如舞蹈一般轻盈流畅。 丁每次宰牛时,他的眼睛并不只是盯着牛的身体,而是用心去感受牛的整个结构和纹理。他的动作看似随意,但每一刀都恰到好处,既不浪费丝毫力气,也不会损伤刀刃。 一天,梁惠王前来观看丁宰牛。只见丁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分解着牛的身体,牛在他的手下仿佛变成了一件艺术品,每一个部分都被精准地分离出来。梁惠王惊叹不已,忍不住问丁:“你的技术为何如此精湛?”丁停下手中的动作,回答道:“大王,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中看到的只是一头完整的牛。但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琢磨,我逐渐了解了牛的身体结构,我现在看到的不再是一头牛,而是牛的筋骨和脉络。我顺着牛的自然纹理去下刀,自然就能够轻松地将牛分解。” 梁惠王听后,若有所思。他意识到,丁宰牛的道理其实可以运用到很多方面。就如同治理国家一样,只有了解清楚国家的各种情况和人民的需求,顺着规律去行事,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说:“顺理成章”,顺应事物的规律,事情自然就能顺利地进行。 丁的宰牛技艺也让人们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钻研。只有这样,才能像丁一样,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而这种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努力。 从那以后,“庖丁解牛”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一个人技艺高超,做事得心应手,能够轻松自如地应对复杂的情况。它也提醒着人们,无论做什么工作,都要像丁一样,不断追求卓越,用心去感悟其中的奥秘,才能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如同丁一样,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钻研,成为了某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人们明白只有不断进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荆斩棘,实现自己的价值。

庖丁解牛-成语图片

庖丁解牛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