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

成語拼音

páo dīng jiě niú

庖丁解牛成語解釋

庖丁:廚工;解:肢解分割。比喻經過反覆實踐,掌握了事物的客觀規律,做事得心應手,運用自如。

典故出處

《莊子·養生主》:“庖丁爲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

成語典故

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腳踩着的地方,膝頂着的地方,都發出皮骨相離聲,刀子刺進去時響聲更大,這些聲音沒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樂的節拍,又合乎《經首》樂曲的節奏。  梁惠王說:“嘻!好啊!你的技術怎麼會高明到這種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規律,這已經超過了對於宰牛技術的追求。當初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對於牛體的結構還不瞭解),看見的只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後,(見到的是牛的內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見整頭的牛了。現在宰牛的時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觸牛的身體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覺器官停止活動了而全憑意念在活動。順着牛體的肌理結構,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沿着骨節間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順着牛體本來的結構。宰牛的刀從來沒有碰過經絡相連的地方、緊附在骨頭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結的地方,更何況股部的大骨呢?技術高明的廚工每年換一把刀,是因爲他們用刀子去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工每月換一把刀,是因爲他們用刀子去砍骨頭。現在臣下的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數千頭,而刀口卻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牛身上的骨節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卻並不厚,用這樣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節,那麼在運轉刀刃時一定寬綽而 有餘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一樣。即使如此,可是每當碰上筋骨交錯的地方,我一見那裏難以下刀,就十分警懼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動作放慢。刀子輕輕地動一下,嘩啦一聲骨肉就已經分離,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爲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環顧,一副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的樣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啊!我聽了庖丁的話,學到了養生之道啊。”。

成語造句

他處理事情就像庖丁解牛一樣,輕鬆自如,遊刃有餘。

成語故事

從前,有一個名叫丁的廚師,他特別擅長宰牛。丁宰牛的技藝十分高超,他的手法猶如舞蹈一般輕盈流暢。 丁每次宰牛時,他的眼睛並不只是盯着牛的身體,而是用心去感受牛的整個結構和紋理。他的動作看似隨意,但每一刀都恰到好處,既不浪費絲毫力氣,也不會損傷刀刃。 一天,梁惠王前來觀看丁宰牛。只見丁手起刀落,乾淨利落地分解着牛的身體,牛在他的手下彷彿變成了一件藝術品,每一個部分都被精準地分離出來。梁惠王驚歎不已,忍不住問丁:“你的技術爲何如此精湛?”丁停下手中的動作,回答道:“大王,我剛開始宰牛的時候,眼中看到的只是一頭完整的牛。但經過多年的實踐和琢磨,我逐漸瞭解了牛的身體結構,我現在看到的不再是一頭牛,而是牛的筋骨和脈絡。我順着牛的自然紋理去下刀,自然就能夠輕鬆地將牛分解。” 梁惠王聽後,若有所思。他意識到,丁宰牛的道理其實可以運用到很多方面。就如同治理國家一樣,只有瞭解清楚國家的各種情況和人民的需求,順着規律去行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古人所說:“順理成章”,順應事物的規律,事情自然就能順利地進行。 丁的宰牛技藝也讓人們明白,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斷地積累經驗,用心去鑽研。只有這樣,才能像丁一樣,達到熟能生巧的境界。而這種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努力。 從那以後,“庖丁解牛”這個成語就流傳了下來,用來形容一個人技藝高超,做事得心應手,能夠輕鬆自如地應對複雜的情況。它也提醒着人們,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像丁一樣,不斷追求卓越,用心去感悟其中的奧祕,才能在自己的領域中取得非凡的成就。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人如同丁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鑽研,成爲了某個領域的佼佼者。他們的故事激勵着後人,讓人們明白只有不斷進取,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披荊斬棘,實現自己的價值。

庖丁解牛-成語圖片

庖丁解牛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