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成乌

成语拼音

sān xiě chéng wū

三写成乌成语解释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同三写易字”。

典故出处

清·黄宗羲《辩野史》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成语典故

若两《会仙记》,邑中尚少副本,故未免传讹,何怪此事之三写成乌。★清·任安上《与吴拜经书》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工作中,由于频繁修改和传递信息,原本清晰明确的计划很容易变得混乱不堪,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稍不注意就可能三写成乌。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位名叫王献之的书法家,他出身于书法世家,父亲王羲之更是书法大家,名震天下。 王献之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书法天赋,勤奋刻苦,立志要在书法领域取得不亚于父亲的成就。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为一位友人书写一封书信。他全神贯注,运笔如飞,每一个笔画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情感。然而,当他写到关键之处时,却因为一时疏忽,写错了一个字。王献之眉头紧皱,心中懊恼不已。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重新书写。 第二次书写时,王献之格外小心,对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力求完美。然而,命运似乎在捉弄他,这次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了瑕疵。王献之感到十分沮丧,但他不服输的性格让他决定再次尝试。 第三次书写,王献之调整心态,摒弃杂念,将自己完全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他的呼吸平稳,心境如水,手中的笔仿佛与他的心灵相通。可是,最终完成时,却发现与最初期望的仍有差距,甚至因为多次修改,某些笔画的神韵已经有所缺失,宛如把原本优美的字迹写成了不堪入目的样子,真可谓是“三写成乌”。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做事情有时候过于追求完美,反复修改,反而可能达不到最初的理想效果。就如同王献之的这三次书写,尽管初衷是为了呈现最出色的作品,但过多的尝试却让结果不尽人意。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在战争中,将领如果犹豫不决,多次更改作战策略,很可能错失良机,导致战局失利;在政治决策上,朝令夕改也会让民众无所适从,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所以,我们应当在行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规划,一旦开始行动,就要坚定信心,避免因为过度的担忧和犹豫而反复更改,最终落得“三写成乌”的结局。

三写成乌-成语图片

三写成乌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