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写易字

成语拼音

sān xiě yì zì

三写易字成语解释

指古书传写易致差错。

典故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遐览》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进行重要文件的书写时,务必认真谨慎,绝不能像有些人为了赶时间而匆忙下笔,导致错误百出,要知道正确无误是关键,毕竟“三写易字”能避免很多麻烦。

成语故事

在古代,文字的书写和传承至关重要,而对于重要的文书和典籍,更是要求严谨准确,不容有丝毫差错。 话说在唐朝,有一位名叫李邕的官员,他才华横溢,文笔出众,深受皇帝的赏识。一次,皇帝交给他一项重要的任务,撰写一篇关乎国家社稷的诏书。李邕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日夜思索,奋笔疾书。 当他完成初稿后,反复诵读,仔细斟酌,总觉得其中有些词句不够完美,表达不够精准。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重新书写,这是第一次修改。 然而,在第二次审视修改后的文稿时,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一些观点的阐述还不够清晰透彻,可能会引起误解。为了确保诏书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李邕再次拿起笔,重新书写,这便是第二次修改。 当他第三次完成文稿时,已是身心俱疲,但心中却充满了对这份诏书的责任感。他再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地审查,哪怕是一个细微的标点符号,都不放过。最终,他确定这篇诏书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文字表达上,都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度。 李邕三写易字的举动,在朝廷中传为佳话。众人皆对他这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敬佩不已。他的行为也为后世的文人墨客树立了榜样,让人们明白,对待文字和知识,应当怀着敬畏之心,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 正如《论语》中所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李邕以其博学和对文字的尊重,展现了君子之风。他的三写易字,不仅仅是对文字的修改,更是对责任的担当,对真理的追求。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文人学者都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学问和文字。他们深知,一字之差,可能谬之千里;一句之误,或许影响深远。正是这种对知识和文字的敬畏与执着,才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绵延不绝。

三写易字-成语图片

三写易字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