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寫易字

成語拼音

sān xiě yì zì

三寫易字成語解釋

指古書傳寫易致差錯。

典故出處

晉·葛洪《抱朴子·遐覽》故諺曰‘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進行重要文件的書寫時,務必認真謹慎,絕不能像有些人爲了趕時間而匆忙下筆,導致錯誤百出,要知道正確無誤是關鍵,畢竟“三寫易字”能避免很多麻煩。

成語故事

在古代,文字的書寫和傳承至關重要,而對於重要的文書和典籍,更是要求嚴謹準確,不容有絲毫差錯。 話說在唐朝,有一位名叫李邕的官員,他才華橫溢,文筆出衆,深受皇帝的賞識。一次,皇帝交給他一項重要的任務,撰寫一篇關乎國家社稷的詔書。李邕深知責任重大,不敢有絲毫懈怠,日夜思索,奮筆疾書。 當他完成初稿後,反覆誦讀,仔細斟酌,總覺得其中有些詞句不夠完美,表達不夠精準。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重新書寫,這是第一次修改。 然而,在第二次審視修改後的文稿時,他又發現了新的問題,一些觀點的闡述還不夠清晰透徹,可能會引起誤解。爲了確保詔書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李邕再次拿起筆,重新書寫,這便是第二次修改。 當他第三次完成文稿時,已是身心俱疲,但心中卻充滿了對這份詔書的責任感。他再次從頭到尾,逐字逐句地審查,哪怕是一個細微的標點符號,都不放過。最終,他確定這篇詔書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文字表達上,都達到了盡善盡美的程度。 李邕三寫易字的舉動,在朝廷中傳爲佳話。衆人皆對他這種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態度敬佩不已。他的行爲也爲後世的文人墨客樹立了榜樣,讓人們明白,對待文字和知識,應當懷着敬畏之心,不斷追求更高的境界。 正如《論語》中所說:“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李邕以其博學和對文字的尊重,展現了君子之風。他的三寫易字,不僅僅是對文字的修改,更是對責任的擔當,對真理的追求。 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文人學者都以嚴謹的態度對待學問和文字。他們深知,一字之差,可能謬之千里;一句之誤,或許影響深遠。正是這種對知識和文字的敬畏與執着,才使得我們的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綿延不絕。

三寫易字-成語圖片

三寫易字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