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兵游勇

成语拼音

sǎn bīng yóu yǒng

散兵游勇成语解释

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典故出处

毛泽东《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为着确保城乡治安、安定社会秩序的目的,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敌人的队伍早已混乱不堪,只剩下一群毫无组织纪律的散兵游勇,根本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乱世之中,有一个国家常年遭受外敌侵扰,国内局势动荡不安。 为了抵御外敌,朝廷大规模征兵,许多青壮年纷纷投身军旅。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军队的指挥和管理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由于将领的决策失误,导致军队阵型大乱。一部分士兵失去了与主力部队的联系,他们四处逃窜,在荒野中迷失了方向。 这些失散的士兵,没有了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目标,就如同散兵游勇一般。他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补给,只能在乡间流浪,靠抢夺百姓的财物为生,百姓们对他们既害怕又痛恨。 其中有一个名叫李勇的士兵,他原本满怀报国之志参军,却不想落得这般境地。李勇深知他们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他试图说服其他失散的士兵,不能再这样下去,否则他们将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罪人。 可是,在饥饿和绝望的驱使下,很多人根本听不进去。李勇决定独自行动,他努力寻找返回军队的道路。一路上,他遭遇了许多困难和危险,但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李勇历经艰辛,找到了朝廷的军队。他向将领讲述了那些散兵游勇的情况,并请求将领能够收留他们,重新整编成军。将领被李勇的忠诚和坚持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李勇带着将领的信物,再次踏上寻找同伴的道路。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说服了一部分尚有良知的士兵,跟随他一起回归军队。 经过严格的训练和整顿,这些曾经的散兵游勇重新成为了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战士。在之后的战斗中,他们奋勇杀敌,为保卫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身处困境,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引导,曾经的散兵游勇也能成为保家卫国的中流砥柱。同时也警示着我们,在任何组织和团队中,统一的指挥和明确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就容易陷入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散兵游勇-成语图片

散兵游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