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上之音
成语拼音
- pú shàng zhī yīn
濮上之音成语解释
- 濮上:古地名。靡靡之音
典故出处
- 西汉·司马迁《史记·乐书》:“故闻此声必于濮水之上,先闻此声者国削。”
成语典故
- 春秋末年,晋平公在城外建造一座豪华的宫殿。卫灵公带涓乐师前去祝贺,席间涓乐师把在濮水边听来的乐曲弹了一遍。晋国的旷乐师马上制止说是商末延乐师为纣王所作的濮上之音,听了会沉湎声色中。3年后,晋平公因贪色而亡。
成语造句
- 在那繁华的都市中,充斥着各种濮上之音,让人有时难以分辨真正有价值的声音。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卫国的卫灵公是一位喜好音乐和游乐的君主。
有一次,卫灵公带着他的宠臣们一同前往濮水边上游玩。濮水之畔,风景优美,让人心旷神怡。卫灵公沉浸在这美好的氛围中,心情格外舒畅。
在游玩的过程中,卫灵公听到了一阵美妙的音乐。这音乐犹如仙乐飘飘,婉转悠扬,让他深深着迷。他忙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音乐,有人告诉他这就是传说中的濮上之音。
卫灵公被这濮上之音深深吸引,他完全沉浸其中,甚至忘记了自己作为一国之君的职责。他整天沉迷于欣赏这种音乐,荒废了朝政。大臣们纷纷劝谏,希望他能以国事为重,不要过度沉迷于这种享乐之中。然而,卫灵公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卫国的国力在卫灵公的懈怠下逐渐衰落,邻国见状,开始蠢蠢欲动,对卫国虎视眈眈。一些有识之士看到卫国的现状,无不痛心疾首,他们感慨道:“昔日卫国也曾辉煌,如今却因这濮上之音而走向衰败,实在可悲可叹啊!”
正如《礼记·乐记》中所说:“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濮上之音就如同一个警钟,提醒着人们不能过度沉迷于享乐而忽视了正事。而卫灵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最终导致了卫国陷入困境。
时光流转,卫国的这段历史成为了后人的教训。人们从卫灵公的故事中明白,在面对诱惑时,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不能被一时的欢愉所迷惑,否则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濮上之音这个成语也因此流传下来,时刻警示着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濮上之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