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挢不下
成语拼音
- shé jiǎo bù xià
舌挢不下成语解释
- 挢翘起。翘起舌头,久久不能放下。形容惊讶或害怕时的神态。
典故出处
- 《史记·扁鹊苍公列传》中庶子闻扁鹊言,目眩然而不瞚,舌挢然而不下。”
成语典故
- 次日长闻报,仰面视天,舌挢不能下。★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
成语造句
- 在那场精彩绝伦的魔术表演中,魔术师的神奇手法让观众们舌挢不下。
成语故事
- 在战国时期,各国纷争不断,局势变幻莫测。
有一个名叫张仪的谋士,他凭借着自己的巧舌如簧和谋略,在各国之间游走。
当时,秦国逐渐崛起,对其他诸侯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张仪受秦王之命,前往魏国,试图说服魏王与秦国结盟。
魏王在王宫大殿召见了张仪。张仪面不改色,侃侃而谈,阐述着与秦国结盟的种种好处。然而,魏王深知秦国的野心,心中犹豫不决。
张仪见状,加大了言辞的力度,他描绘出一幅秦国强大无比、战无不胜的景象,声称若魏国不与秦国结盟,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就在此时,魏国的一位大臣站了出来。他义正言辞地反驳张仪,指出秦国乃是虎狼之国,不可轻信。这位大臣引经据典,分析当前的局势,认为与秦国结盟无异于引狼入室。
张仪听后,冷笑一声,再次巧言辩驳。一时间,大殿之上,两人你来我往,争论不休。
在场的大臣们听得目瞪口呆,他们被张仪和那位大臣的激烈辩论所震撼,一个个舌挢不下。尤其是那些原本对局势不太了解的臣子,此刻更是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判断。
最终,魏王在权衡利弊之后,还是拒绝了张仪的提议。张仪无奈,只能悻悻而归。
而这场激烈的辩论,以及众人那舌挢不下的神情,成为了魏国宫廷中的一段传奇故事,也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国家存亡之际,决策的艰难和谋士们言辞的力量。
舌挢不下-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