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时度势
成语拼音
- shěn shí duó shì
审时度势成语解释
- 审仔细研究;时时局;度估计;势发展趋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
典故出处
-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乡试遇水火灾》刘欲毕试以完大典,俱审时度势,切中事理。”
成语典故
- 大凡士人出处,不可苟且,须审时度势,必可以得行其志,方可一出。(清·禇人获《隋唐演义》第七十八回)
成语造句
- 在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中,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审时度势,做出明智的决策。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凭借着审时度势的智慧,成就了一番伟业。
且说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在这风云变幻的局势下,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堪称审时度势的典范。
廉颇是赵国的名将,战功赫赫,威震诸侯。然而,蔺相如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渑池之会上不卑不亢,成功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赵王因此对蔺相如大为赞赏,封其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心中不服,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后,并没有与廉颇针锋相对,而是选择了回避。他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解释道:“如今秦国虎视眈眈,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我与廉颇将军皆是赵国的重臣,若我们相互争斗,必然会给国家带来灾祸。我回避廉颇将军,并非惧怕他,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审时度势,顾全大局。”
廉颇听闻蔺相如这番话,深感惭愧。他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从此,廉颇与蔺相如结为刎颈之交,共同为赵国抵御外敌。
再看三国时期,诸葛亮未出茅庐,便已审时度势,对天下局势了如指掌。他洞察到曹操势大,孙权根基稳固,而刘备欲兴复汉室,唯有立足荆州、益州,联吴抗曹。在他的辅佐下,刘备势力逐渐壮大,最终与曹操、孙权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而在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位善于审时度势的君主。他即位之初,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国内经济凋敝,民生困苦;外部突厥等强敌时常侵扰边境。李世民深知此时不宜贸然发动大规模战争,而是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轻徭薄赋,鼓励农桑。同时,他善于用人,广纳贤才,听取大臣的建议。经过多年的发展,唐朝国力日益强盛,最终在时机成熟时,一举击败突厥,奠定了大唐盛世的基础。
审时度势并非一味地妥协退让,而是在准确把握形势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决策,以达到最终的目标。无论是在战乱纷飞的古代,还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审时度势的智慧都至关重要。只有具备这种智慧,才能在风云变幻中立足,成就一番事业。
审时度势-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