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手争指
成语拼音
- shí shǒu zhēng zhǐ
十手争指成语解释
- 指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
典故出处
- 语出《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他在公众场合做出那样不道德的行为,顿时引得十手争指。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个名为卫国的诸侯国。卫国虽不算大国,但国内也有诸多势力盘根错节。
卫国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崇的大臣。李崇为人正直,一心为卫国的繁荣昌盛出谋划策,且敢于直言进谏,指出朝政的弊端。然而,他的刚正不阿却引起了一些心怀叵测之人的忌恨。
当时,卫国的国君沉迷于享乐,对朝政之事不甚关心。一些奸臣趁机结党营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导致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腾。李崇多次向国君进谏,恳请国君整顿朝纲,惩治奸臣。但国君却被奸臣的谗言所迷惑,对李崇的忠言置若罔闻。
这些奸臣为了彻底铲除李崇,不断在国君面前诬陷他,说他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国君起初并不相信,但在奸臣们的不断挑拨之下,也渐渐对李崇产生了怀疑。
终于,在一次朝会上,奸臣们再次发难,罗列了一系列所谓的“罪证”,企图将李崇置于死地。李崇据理力争,义正言辞地驳斥了奸臣们的诬陷。然而,国君却在奸臣的煽动下,下令将李崇打入大牢。
消息传出,卫国的百姓们群情激愤。他们深知李崇是一位忠臣良将,为了卫国的百姓尽心尽力。于是,百姓们纷纷自发地聚集起来,前往王宫为李崇求情。但国君被奸臣蒙蔽,根本不听百姓的呼声。
在狱中,李崇遭受了严刑拷打,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不肯承认那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那些奸臣们则得意洋洋,以为终于除去了心头大患。
就在这时,卫国的一位贤士挺身而出。他名叫张子谦,学识渊博,在卫国素有威望。张子谦深知李崇的冤屈,决定为他奔走呼号。张子谦四处联络卫国的有识之士,共同商讨营救李崇的办法。
他们先是收集了李崇忠心为国的证据,然后向国君进言,陈述利害关系。同时,他们还发动了更多的百姓,一起向王宫施压。
在众人的努力下,国君终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当他看到堆积如山的证据和百姓们的坚决态度,终于意识到自己错怪了李崇。国君下令释放李崇,并对那些奸臣进行了惩处。
李崇出狱后,继续为卫国效力。而那些曾经诬陷他的奸臣则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对象,真可谓是十手争指。百姓们纷纷指责他们的恶行,让他们在卫国再也无法立足。
卫国经过这一番波折,终于重新走上了正轨,国家逐渐繁荣昌盛起来。而“十手争指”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后人对那些作恶多端、遭人痛恨之人的生动写照。
十手争指-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