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死不问

成语拼音

shí sǐ bù wèn

十死不问成语解释

指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那艰难的岁月里,许多革命志士为了心中的信念,面对敌人的威胁,毫不退缩,真可谓十死不问。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一个动荡时期,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边疆时常受到外敌的侵扰,国内的政治也陷入了混乱。 有一位将领名叫赵猛,他出身贫寒,但凭借着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一次,边境的敌军来势汹汹,朝廷派出大军抵御。赵猛主动请缨,带领一支先锋队冲锋陷阵。 在战场上,赵猛身先士卒,毫不畏惧敌人的箭雨和刀枪。他的部下们受到他的鼓舞,也都奋勇杀敌。然而,敌军数量众多,且训练有素,战斗异常激烈。赵猛的先锋队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 尽管局势危急,但赵猛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坚信只要坚持战斗,就有可能扭转战局。经过数日的激战,赵猛和他的部下们伤亡惨重,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 最终,朝廷的援军赶到,与赵猛的队伍里应外合,一举击退了敌军。然而,赵猛在这场战斗中身负重伤,昏迷不醒。 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营帐之中,身边是幸存的部下们。朝廷论功行赏,赵猛本应得到重赏。但朝廷中一些嫉妒他功绩的官员,故意在皇帝面前进谗言,说赵猛在战斗中指挥不当,导致了大量士兵的伤亡。 皇帝听信了谗言,准备治赵猛的罪。但许多与赵猛一同作战的将领和士兵纷纷为他求情,讲述了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和无畏精神。皇帝陷入了犹豫之中。 此时,一位忠诚正直的大臣站了出来,他向皇帝进言:“陛下,赵猛将军在边疆浴血奋战,保卫国家,其忠心天地可鉴。此次战斗,虽有伤亡,但他的功绩不可磨灭。若因一些谗言就对其定罪,日后谁还愿为国家出生入死?正所谓‘十死不问’,对于这样忠心耿耿、舍生忘死的将领,我们不应过分苛责。” 皇帝听后,恍然大悟,意识到自己差点犯下大错。于是,皇帝不仅没有治赵猛的罪,反而对他加以封赏,表彰他的功绩。 从此,赵猛更加坚定了为国家效力的决心,在之后的岁月里,多次抵御外敌,保卫了国家的安宁。而“十死不问”这个词,也成为了人们传颂忠诚和勇敢的象征。

十死不问-成语图片

十死不问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