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手爭指
成語拼音
- shí shǒu zhēng zhǐ
十手爭指成語解釋
- 指人如有不善,衆人則爭相指責。
典故出處
- 語出《禮記·大學》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他在公衆場合做出那樣不道德的行爲,頓時引得十手爭指。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名爲衛國的諸侯國。衛國雖不算大國,但國內也有諸多勢力盤根錯節。
衛國的朝堂之上,有一位名叫李崇的大臣。李崇爲人正直,一心爲衛國的繁榮昌盛出謀劃策,且敢於直言進諫,指出朝政的弊端。然而,他的剛正不阿卻引起了一些心懷叵測之人的忌恨。
當時,衛國的國君沉迷於享樂,對朝政之事不甚關心。一些奸臣趁機結黨營私,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導致百姓生活困苦,民怨沸騰。李崇多次向國君進諫,懇請國君整頓朝綱,懲治奸臣。但國君卻被奸臣的讒言所迷惑,對李崇的忠言置若罔聞。
這些奸臣爲了徹底剷除李崇,不斷在國君面前誣陷他,說他擁兵自重,有謀反之心。國君起初並不相信,但在奸臣們的不斷挑撥之下,也漸漸對李崇產生了懷疑。
終於,在一次朝會上,奸臣們再次發難,羅列了一系列所謂的“罪證”,企圖將李崇置於死地。李崇據理力爭,義正言辭地駁斥了奸臣們的誣陷。然而,國君卻在奸臣的煽動下,下令將李崇打入大牢。
消息傳出,衛國的百姓們羣情激憤。他們深知李崇是一位忠臣良將,爲了衛國的百姓盡心盡力。於是,百姓們紛紛自發地聚集起來,前往王宮爲李崇求情。但國君被奸臣矇蔽,根本不聽百姓的呼聲。
在獄中,李崇遭受了嚴刑拷打,但他始終堅貞不屈,不肯承認那些莫須有的罪名。而那些奸臣們則得意洋洋,以爲終於除去了心頭大患。
就在這時,衛國的一位賢士挺身而出。他名叫張子謙,學識淵博,在衛國素有威望。張子謙深知李崇的冤屈,決定爲他奔走呼號。張子謙四處聯絡衛國的有識之士,共同商討營救李崇的辦法。
他們先是收集了李崇忠心爲國的證據,然後向國君進言,陳述利害關係。同時,他們還發動了更多的百姓,一起向王宮施壓。
在衆人的努力下,國君終於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當他看到堆積如山的證據和百姓們的堅決態度,終於意識到自己錯怪了李崇。國君下令釋放李崇,並對那些奸臣進行了懲處。
李崇出獄後,繼續爲衛國效力。而那些曾經誣陷他的奸臣則成爲了衆人唾棄的對象,真可謂是十手爭指。百姓們紛紛指責他們的惡行,讓他們在衛國再也無法立足。
衛國經過這一番波折,終於重新走上了正軌,國家逐漸繁榮昌盛起來。而“十手爭指”這個成語,也成爲了後人對那些作惡多端、遭人痛恨之人的生動寫照。
十手爭指-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