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与有力

成语拼音

shí yù yǒu lì

实与有力成语解释

与参与,在里面。确实在里边出了力。

典故出处

毛泽东《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他之所以能够安然离开西安,除西安事变的领导者张杨二将军之外,共产党的调停,实与有力。”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这件事情能够成功解决,他在其中实与有力,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物和事件都展现出了“实与有力”的重要作用。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纷争不断。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日益强盛,逐渐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而在东方,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军事力量也不容小觑。 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展开了一场决定天下局势的大战。起初,赵国派出老将廉颇领军。廉颇深知秦军势大,采取了坚守不出的策略,试图拖垮秦军。然而,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认为廉颇怯战,临阵换将,以赵括取代了廉颇。 赵括虽熟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他一到前线,就贸然改变廉颇的战略,主动出击。秦军将领白起敏锐地抓住了赵括的弱点,佯装败退,诱敌深入。赵括不知是计,率军猛追,最终陷入秦军的包围圈。 此时,赵国国内的平原君赵胜心急如焚。他深知长平之战关乎赵国的生死存亡,于是决定向其他诸侯国求援。平原君亲自前往楚国,请求楚王出兵相助。在楚国朝堂之上,平原君慷慨陈词,晓以利害。他向楚王详细分析了赵国若亡,楚国也将唇亡齿寒的局势。楚王在平原君的劝说下,终于决定派遣春申君率领楚军援赵。 而魏国方面,信陵君魏无忌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他多次劝说魏王出兵救赵,但魏王惧怕秦国,始终犹豫不决。信陵君无奈之下,通过魏王宠妃如姬窃取了兵符,亲自率领魏军奔赴战场。 最终,在楚、魏两国军队的“实与有力”的支援下,秦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不得不撤兵。长平之战虽然以赵国的惨胜告终,但楚国和魏国的及时援助,实实在在地为这场战争的结局贡献了关键力量。 在这个历史事件中,楚、魏两国的支援行动充分体现了“实与有力”的含义。他们的出兵并非只是表面上的姿态,而是真正为改变战局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了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实与有力-成语图片

实与有力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