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十失五

成语拼音

bá shí shī wǔ

拔十失五成语解释

指选拔人才而失其半数。

典故出处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数,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

成语典故

三国时的名士庞统年轻时,为人朴质,一直没有人赏识他。但他的叔父大名士庞德公对他却十分看重,认为他不同寻常。当时,颍川人司马徽有善于鉴别人品的名声,庞统慕名前往拜见。见面时,司马徽正在树上采桑,于是庞统就坐在树下,跟他谈起来。两人越谈越投机,就这样一个树上,一个树下,直谈到深夜。司马徽觉的庞统真是非同凡响,赞叹说:“庞德公确实又知人之明,庞统确有与众不同之处!”从此,庞统的名声渐渐显赫。庞德公将他与诸葛亮、司马徽并列,说孔明是卧龙,庞统是凤雏,司马徽是水镜。  庞统有知人之明,喜欢评判人品高下,乐于培养人才、提高别人的声望,但是他称赞别人时,多有溢美之词。时人觉得奇怪,问其缘故,庞统说:“当今天下大乱,善人少而恶人多。我选拔的人才,即使有一半不合格,也还有一半真才可以利用,这不是很好吗?”  庞统在赤壁之战时避乱与江东,被鲁肃推荐给周瑜,入曹营献“连环计”,致使周瑜火攻成功。周瑜去世后,诸葛亮借吊孝之际拉拢庞统,同时鲁肃也将庞统推荐给孙权,但孙权嫌庞统容貌丑陋,态度傲慢而不予重用。于是庞统往荆州投靠刘备,初为县令,不理政事。于是,刘备召见庞统。两人纵论上下古今,刘备发现他才华横溢,对他大为器重,遂拜庞统为副军师中郎将,与诸葛亮共商方略,教练军士。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法正奉益州刘璋之命到荆州,迎接刘备入益州共抗张鲁。法正私下向刘备献计,请刘备借机谋取荆州。刘备犹豫再三,不能决断。庞统进言说:“荆州荒芜残败,人物流失殆尽,且东有孙权,北有曹操,难以有大的发展。益州有民众百万,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如果真能夺取此地,以为根基,一定可成就大的发展。刘备认为说得有理,决定留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而自己则带领庞统率领数百万兵士进入益州。在刘备与刘璋会面时,庞统力劝刘备取代刘璋成为汉中王,但刘备以种种理由推掉。刘璋返回成都后,庞统再次劝说刘备偷袭成都,这次刘备听从庞统的计策,出征成都,后庞统随刘备进蜀,设计杀杨怀、高沛,得涪水关,但在攻雒城之际疑诸葛亮欲争功,不听其书信劝阻,冒进至落凤坡,中张任埋伏,被乱箭射死。

成语造句

在这次的人才选拔中,出现了拔十失五的情况,导致一些优秀的人未能被选中。

成语故事

在古代,有一个国家正处于激烈的变革时期。这个国家的君王立志要选拔出一批真正有才能的人来辅佐他治理国家。 于是,君王下令举行了一场大规模的选拔考试。许多人听闻这个消息后,都纷纷前来应试,他们都渴望能在这场选拔中脱颖而出,获得重用。 负责选拔的官员们十分认真地对每一位应试者进行考核,然而,由于应试者众多,考核的标准又难以完全统一,导致在选拔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有些真正有才华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被发现;而有些徒有其表的人,却凭借着一些手段通过了考核。 经过一段时间的选拔,最终确定了一批入选者。君王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得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这批人中,真正能为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只有一部分,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平平,甚至还有一些人因为能力不足而犯下了不少错误。 君王对此感到十分失望和懊恼,他意识到这次选拔虽然看似规模宏大,但实际上却是拔十失五,真正得到的有用之才远不如预期。他开始反思选拔的过程和方法,决定重新审视整个选拔机制,并对那些不称职的人进行了处理。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这样选拔人才出现拔十失五情况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在某些朝代,科举制度虽然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导致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被埋没,而一些只会死记硬背的人却能高中。 这件事情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任何选拔或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保持客观和公正,不能仅凭表面现象或单一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只有不断完善选拔机制,提高选拔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选拔出那些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失误和不足,但关键是要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和成功。

拔十失五-成语图片

拔十失五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