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过耳

成语拼音

qiū fēng guò ěr

秋风过耳成语解释

象秋风从耳边吹过一样。比喻与己无关,毫不再意。

典故出处

汉·赵晔《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富贵之于我,如秋风之过耳。”

成语典故

春秋时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诸樊,二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品德浑厚,吴王很喜欢他。  公元561年,吴王病重,把季札叫来,要把王位传他。季札不受,说:“按理是长子即位,父王请不要对我有什么偏爱!”吴王就将王位传了长子诸樊,要他好好照顾季札。  诸樊当了吴王后,和两个弟弟商量:王位以后兄弟依次相袭,最后让季札为王。三个兄弟相继当了吴王。季札都忠诚地辅佐他们,因此贤名远扬。  后来余昧临终要将王位传给季札,季札坚决推脱,说:“我早就说过不要王位。做人只求为人正派,品德高尚。至于荣华富贵,不过象耳边吹过的秋风,我是不关心的。”他离开了京城,直到僚被立为吴王,才回来,继续辅佐僚治理国家。

成语造句

外面的吵闹声对于专心读书的他来说就像秋风过耳,丝毫影响不到他。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诸樊、余祭、夷昧和季札。其中季札最为贤能,吴王寿梦一直想把王位传给他,但季札坚决推辞不受。 后来吴王寿梦去世,诸樊继位。诸樊深知季札的才能和品德,在他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了余祭,并嘱托余祭一定要把王位再传给季札。然而,季札依然无意于王位,他喜欢游历各国,增长见识,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有一次,季札出使鲁国。在鲁国,他欣赏到了周朝的音乐和舞蹈,对每一种音乐都能做出精准而深刻的评价,让鲁国的君臣们对他的博学和智慧深感钦佩。完成出使任务后,季札准备返回吴国。 在回国的途中,季札经过徐国。徐国国君对季札携带的宝剑非常喜爱,但又不好意思开口索要。季札看出了徐国国君的心思,但因为还要出使他国,佩剑是必要的礼仪,所以他没有当场把剑送给徐国国君。他在心里暗暗决定,等自己完成这次出使任务后,一定把宝剑送给徐国国君。 然而,等季札再次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札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解下自己的宝剑,挂在了墓旁的树上。他的随从不解地问:“大人,徐国国君已经不在了,您为何还要把剑留在这里呢?”季札感慨地说:“我上次经过徐国时,就已经在心里答应要把剑送给他了。虽然他现在已经不在了,但我不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对于我来说,别人的评论就如同秋风过耳,我只遵循自己内心的道德准则。” 季札这种重信守诺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君子风范。他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议论,只坚守自己内心的信念和原则。他的故事也被后世传颂不衰,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榜样。在历史的长河中,像季札这样的人物虽如星辰般璀璨,但他们的精神却如同火炬,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他们用自己的言行,书写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在岁月的磨砺中,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德。秋风过耳,而季札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秋风过耳-成语图片

秋风过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